鹿呦鳴表示認同,畢竟大熱天的來到橋上,我胳膊上的汗毛在一瞬間全立起來了,到晚上我要不穿一個厚外套都不敢過來。
“謝謝各位的提醒,我會注意添衣的,現在我們就去看都江堰吧!
都江堰是一個奇跡,放眼全世界,謙虛的說上一句,極少有如此古老的水利工程能和他一樣的。
戰國時期,野心勃勃的秦國為了發展在這里設立了蜀郡,派李冰來到這里。在當時岷江并不流經成都,蜀地經常洪水泛濫,灌溉困難。
李冰看著如此情景,覺得自己要做一些什么了,于是帶著自己的兒子李二郎對岷江流域進行了實地考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岷江改道。
想要讓岷江改道,就需要打通玉壘山,可是要打通一座山所要的人力物力可不是一地百姓所能承擔的。
這時勤勞的勞動人民想出了一個辦法,既然人力所不能及,那就借用用“神力”。用我們這個時候的說法就是利用“熱脹冷縮”讓他自行崩塌。
所以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額,跑題了,回歸正題。
工匠們先是在巖石上刻劃槽線,在槽線和天然石縫中填充干草并點燃讓石頭受熱,緊接著潑冷水,讓石頭自動爆裂,就這樣一點點的挖開了引水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寶瓶口”了。
大家都知道,雨水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夏季的,所以在夏季江水很容易從河道中溢出,淹沒大量農田和房舍。而在冬季進入枯水期,又沒有足夠的水灌溉農田,如何擁有一個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水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在寶瓶口增加了一個分水設施。這個地方就是“魚嘴”。
魚嘴這個地方,我們從表面看是看不出什么的,要從他的河底來看,魚嘴將整個河流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的河床窄而深,外江的河床寬而淺。
在枯水期的時候,較深的內江可以分到六成的水量,外江則分到四成的水量。在豐水期的時候則恰好相反,在水位上升后,大約六成水進入寬闊的外江,四成進入內江。這個就是四六分水”
鹿呦鳴死去的化學,地理,物理知識在攻擊我。
古代百姓們,雖然不是很懂但感覺好厲害的樣子,正在修建魚嘴的工人看著自己手里的編織的竹籠里面還放滿了石頭。這東西這么厲害的嗎?怪不得人家是郡守,我是勞工,原來是差在腦子上啊!
各朝各代修理河道的官員看著自己不知道研究了多少遍的都江堰,再次感慨李冰父子和他手下工匠們果然是神人,能將地勢運用的淋漓盡致。
“都江堰還設了第二道保險,若是洪水過大,即便是四成水量也很大怎么辦。
人們在寶瓶口前又設了一座矮堰,它只比內江的河床高出兩米多,要是內江的水太多了,江水便會沒過它,自動排到外江,進行二次分水。
若是洪水特別大,直接沖毀矮堰那么都江堰的排洪效果就會達到最大,這座矮堰就叫“飛沙堰”。
在河水里不只有水還有沙,在治水時這兩方面都需要考慮。這水是治理好了,那沙呢?
面對這個問題李冰選擇了借用水勢。(彎道循環原理)
所有河流在拐彎的地方在岸線凸出的一側會形成比較明顯的淺灘,凹進去的那邊卻很少有泥沙堆積。這是為什么呢?
是因為水在轉彎的時候,水流在表層沖向凹岸,又在底層流向凸岸,形成了一個循環,將河流凹岸的泥土不斷帶往凸岸。
于是都江堰的選址恰好位于岷江拐彎的地方,并且外江一側正好靠近凸岸,這樣在魚嘴分水的時候,百分之八十的泥沙都將借由河道本身的弧度直接進入外江,內江只留百分之二十的泥沙,這個就是都江堰的二八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