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所有經(jīng)抄寫的書簡皆集中至程處憂手中。
眾人正疑惑間,卻見陷陣營的壯士們竟升起了一只巨型孔明燈。那孔明燈之大,足有數(shù)十丈方圓,宛如一座小山般矗立在空中。而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孔明燈之上,竟有一名男子懸立其中。他手中緊緊握著一摞文書,神情嚴肅,仿佛肩負著重要使命。
然而,這還不是結束。緊接著,第二只、第三只……一只只巨型孔明燈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升起,將平壤城的夜空照亮得如同白晝一般。粗略一算,這些孔明燈數(shù)量不下二十余只,浩浩蕩蕩地升往平壤城的天際。
每一只孔明燈都代表著一個希望,它們承載著人們對和平與繁榮的渴望。在這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這些孔明燈所吸引,心中充滿了期待和敬畏之情。
待到燈浮抵達平壤城上方時,孔明燈上的陷陣營將士猛然將紙頁撒落,如雪花飄舞般,那些揭發(fā)高句麗宮廷權貴丑行的文箋紛紛落入城內。
密集如織,仿若紛飛的大雪,令唐營所有人目瞪口呆。
誰也沒料到程處憂有這般手筆,竟能以巨大的燈籠載人上天布告。
這事聽別人提過,親見依然教人震撼不已。“這般就好,讓他們喧囂些時日吧。”程處憂含笑道,對他這份巧設頗為滿意。
這家伙實在狠毒,玩起暗招來層出不窮,往后定要與他遠遠地保持距離。李世民也是十分震驚,沒想到程處憂竟藏有這番手段。
平壤城里,此時早已混亂不堪。天際鋪滿了傳單,上面用高句麗文字記錄下密密麻麻的字跡。一員將領拿到,看完之后臉色驟變,隨即交代下屬,匆忙奔赴其上位者處稟報。
皇宮內也同樣落滿傳單,高句麗的國王赫然見到。他面色陰郁,憤懣難抑,盡管大部分記載之事乃捏造,卻也有真憑實據(jù)夾雜其中。宮墻內外,這種傳單想必不少。
“豈有此理,大唐代竟如此狡猾!”高句麗國王咬牙道。可以預見,平壤城的百姓看到這等內容會是何種神情。真事?lián)诫s其中,并非人人不知,假使剩下為虛假記載,城中百姓也會將虛誤為實。
唐人玩這招甚妙,令高句麗國王驟生無力感。雖不足以引發(fā)百姓叛變,但消息蔓延全城,必致軍心動蕩,民眾人心惶惶,原本赴湯蹈火的決心也隨之瓦解。
“完了,真是完了。”國王癱坐在寶座上,諸臣面容失色如死灰。“陛下,何不開門請降?”一員文臣提議。此人本屬和平派,不主張對抗大唐。前日,高句麗王使大唐回轉,程處憂言語激起滿朝憤怒,唯獨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力挺。
因此受盡排擠,品秩從二品跌至五品。高句麗王疲倦萬分,假如今聽大唐王之言,躬身賠罪,納土為藩,今日之困境或許便可免去。
“父皇,不可投降,此刻投誠,大唐恐怕未必罷休,反將趁勢占領平壤。當前之計,唯固守不失,只要堅持,大敵奈何我不得。現(xiàn)已漸入冬季,低溫降臨,唐朝軍隊撐不了多久的。”太子開口說。
“陛下,殿下所言極是,防守易,攻打難。斷然不應投降,否則便是亡國之途。”群臣贊同道。
高句麗王眸中光芒閃爍,問道:“延壽,惠真,你們有信心嗎?”二人對視,點頭回應:“陛下,萬無一失,只要平壤軍民上下一心,一個月內城池不失。”“好,速速準備防御。”高句麗王振奮道。
兩人應命退下。三日后黎明,平壤城外,晨曦微照之際,新羅、百濟和大唐合計三十萬軍兵逼近。新羅與百濟各自約有八萬大軍,從南門和東門猛攻而來;而張世貴率大唐十萬兵馬直逼北門;西門最為空虛,則由程處憂領五萬人進擊。
城西門外,程處憂騎坐汗血寶馬,遠望城墻上繁密的旗幟與攢動的人影,黑漆漆一片,人數(shù)絕不少。“可惡,區(qū)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