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側頭想了一陣,史辛突然嘿嘿一笑,豪氣勃發:“大師剛才說過,我有超越時代的智慧。那就權當我有相信和不相信的理由吧!人無完人,學術亦然。佛道儒三種學術始終有相同和相左的地方,我既然三科共修,自然能分辨出其中的利弊。我再把有用的分解出來,滋養自身,那未嘗不是一種境界。”
普慈不得不贊賞史辛的氣度和智慧,況且他說的話中也大有道理,點頭道:“史教主果然非常人也。但這三科都凝聚了無數前人的智慧,單拿一科出來已足讓世人花費一生去感悟,史教主真的有信心全部精通,并運用自己的理解去其糟粕,留其精華?”
“然也!”
史辛回答得信心滿滿,但隨著普慈的默然,顯示他并不信史辛有這本事。
史辛畢竟太年輕了,雖然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這種成就并非指向學術的。就如普慈所說,再有智慧的人,終其一生也不能說精通佛道儒三科中的一科,又何來精通三科
史辛決定換個方式說服普慈,指著某處道:“大師請看這里……”
普慈轉過身來,循著史辛所指,看到地上落下的一片灰塵。
“史教主指的是?”普慈有點不明所以。
“大師看到的是什么?”
“那是一片灰塵。”普慈照實回答。
“不對,那里沒有灰塵!什么都沒有!”
史辛很明顯在打著佛偈,普慈皺眉想了想,渾濁的雙眼突然發出異樣的光彩,“不錯,那里什么都沒有!”
史辛一臉高深莫測,裝模作樣地發出慨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普慈的態度瞬間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又嚴肅又窘迫,“史教主教訓得是,和尚拜服!”
隨后又長嘆一聲,“看來是我孤陋寡聞了,原來世界上真有如此能人,能把諸多學術融會貫通!史教主可以說是漢朝第一人吶!”
史辛內心一虛,哎呀我去,無端端被一個老和尚如此推崇,還真有點承受不住。表面上卻波瀾不驚,只半閉著眼睛,包含深意地點了點頭,看得普慈又一頓猜測。
其實史辛剛才打的機鋒,由唐朝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而來,那首著名的佛偈,正是創于慧能。
慧能屬于唐朝人,禪宗第六代傳人,而達摩正是禪宗的創始人。那時距今可是隔了差不多四五百年的歷史,佛教在中土已有深厚的基礎。禪宗的理論,大概可以用“見性成佛”來形容,皆指人心,不拘修行,融合了佛教和道教老莊的天人之學而來。
在后世,這是佛教與中土傳統學術的第一次融合,也是中國首創的佛法。放到現在,當然顯得驚世駭俗,就連精于佛法的普慈也驚為天人。
普慈不再小看史辛。在史辛有目的的指引下,兩人開始就禪宗相關的理論展開討論,普慈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自是欣喜異常。只是史辛也只知道個大概,有時說到細致的地方,往往還得普慈來提醒。
史辛虛心請教,佛法短時間內大大提升,也算是意外之喜。他終于知道為何達摩選擇在這
里修煉,大概就如普慈所說,這里充滿“佛性”。在這里,許多佛理一點就透,腦袋異乎尋常的清明。
過了半個時辰,兩人不約而同地收住了嘴。在一陣短暫的沉默里,普慈細細消化史辛的話,而史辛則一方面秉承“言多必失”的教訓,一方面為今天的收獲竊喜不已。
短短時間內,他的“佛學”專業屬性大幅度增長。升上九等之后是150,后來隨著升級上升了10點,這次又大漲50點,變成210。
不一會兒,普慈率先說話:“嗯……我兩年前離開中途,回到故里天竺,史教主可知道我是為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