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董,這是..."
當聽到劉備親自帶來的情誼和修復青徐關系的決心時,管承不禁動容。
"據我所知,青徐之地尚有些孩童流離失所,對吧?" 劉備淡然開口,深邃的眼眸中滿是對教育的期待。
管承瞬間捕捉到了劉備的意圖。蔡邕和盧植的回歸已經讓他略有所聞。
果然,只見劉備一臉認真地說道:“我打算把這些孩子們引導到學堂去,讓他們受到文字和文化的熏陶。目前,學堂的籌備工作已經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了。蔡邕和盧植兩位先生正在尋找合適的教師人選,唯一缺少的就是準確的學生名單統計。”說完,他期待地看著管承。
管承沉默了好一會兒才緩緩開口道:“主公可是想先從青徐地區的百姓之中挑選出適合上學的孩子嗎?”他的目光緊緊盯著劉備,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期待。
劉備微微一笑,點了點頭表示認同:“正是如此,我打算在春季時嘗試選拔青徐子弟入學,而到了秋季,則將范圍擴大至整個中山地區。”這一決策并非劉備一人獨斷,而是與蔡邕、盧植共同商議得出的結果。
由于目前劉備等人對于如何開辦學校還缺乏足夠的經驗,因此他們決定在上半年先進行摸索。一邊摸索合適的教學方法,一邊逐步積累經驗,以更好地滿足教育需求。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為未來的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原來如此,高明!" 管承頓悟。
隨即,他幾步倒退,深深施禮:"感謝主公恩澤!幾十萬青徐人民感恩在心!"
劉備起身將他扶住,誠懇道:"你為我引進了無數人口,無需多禮。"
深知人口對于恢復漢室的至關重要性,劉備心里有數。
"謝過主公的厚待!" 話中,管承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明天派人去做一項統計,記錄五至十五歲的孩子人數,包括所有孩童。"劉備原本想要將年齡限制在十二歲,但經過一番思考之后,他決定擴大范圍,將上限放寬到十五歲。這樣一來,可以確保更多的孩子被納入統計之中,提供更全面的數據。這個決策顯示了劉備對于孩子們的關注和重視,以及他對未來發展的深思熟慮。通過了解這些年齡段的孩子數量,他可以更好地規劃教育、培養等方面的工作,為國家的繁榮和穩定做出積極貢獻。同時,這也體現了劉備作為領導者的擔當與智慧。
"統計后,告知于我。" 他指示管承。
"遵命!" 管承行禮應道。
...
深夜回到郡府,劉備發現蔡邕仍在等他。
"蔡先生?"
蔡邕映入眼簾,盧植立于他背后。
劉備轉身對盧植施禮:"師父在上,學生在此致意。"
盧植微微一笑,內心欣慰。
"玄德啊,問題來了!" 蔡邕先開聲。
蔡邕解釋:"今日我們在城外選址建校,城北山林里有片極佳之地。"
依山傍水,無疑是辦學的絕好地方。
"不過..." 蔡邕猶豫了一下。
"出了何事?" 劉備急切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