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前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旁觀者眼前。
這樣就出現了兩個時間節點,從旁觀的角度看去,在六點整的時候,他手上捏著時間轉換器,同時,使用者本人在六點整的時候,也看到自己捏著“時間轉換器”。
還有一個時間節點只有使用者本人自己知道,那就是在六點零一分他也捏著“時間轉換器”!
那么,它到底是在哪個時間節點上被使用的呢?
在一分鐘前使用,出現邏輯錯誤!
在一分鐘后使用,出現足以讓世界崩潰的邏輯錯誤!
這時候若是引入一個第三變量,則一切就都合理了。
賽恩斯假定“時間轉換器”其實是在一分鐘前被使用的,但是在這個時間節點上使用者為什么會突然想起來要使用它呢,使用原因在哪呢?
比如,賽恩斯確切地知道自己要在九點同時上兩門課,這樣的計劃內情況還好說,他知道自己要在那個時間同時上多門課,所以使用“時間轉換器”讓自己多了好幾個同伴。
但是如“取蘋果”這樣的無計劃的呢?
為什么會在一分鐘前突然想起來使用“時間轉換器”的?
賽恩斯在思索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得不引入一個第三變量,“量子領域”!
在“量子領域”里,一切事物的因果關系可以是不確定的!
也就是說,在量子領域,是會出現倒果為因的情況的!
當糾結在一起的“因果混亂”問題被“量子領域”一刀切斷之后,一切一切,一下子就全部都能解釋的通了!
當“時間轉換器”這件煉金物品被付與某個巫師的時候,他就若有若無地和“量子領域”建立了聯系,他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添加了一種“不確定狀態”,這種狀態讓他可以接收到一些“預言”,可以接收到某些在世界運行的規律中可以預見的“信息”。
所以造成了他知道了在之后的某個時間節點可能會出現某種狀況,為了應對這種狀況,他用“自己的不確定狀態”復制出另一個自己來幫助自己。
為什么這種情況“不能被人看見”甚至“不能被另一個自己看見”?
因為有旁觀者的話,就會出現“觀察者效應”,就會出現“量子坍縮”,他們的狀態就必須做出一個選擇,選擇到底要保留哪一個。
這時候就非常容易因為旁觀者之間認識沖突,或者旁觀者與使用者之間的認識沖突,導致“量子坍縮”的方向不一致,最終導致使用者出現不可預料的結果。
至此,賽恩斯在自己的CPU中建立了“時間轉換器”不是時間機器而是“連通量子領域的人、物復制器”的概念。
他不知道自己的認識在當前的世界觀中是不是正確的,但是這確實是他能夠理解并接受的最佳解釋了。
他在做研究的時候,一直謹慎地遵循著一個概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盡量把一切都放在現有的框架中去解釋,若非實在解釋不通,不要引入新的變量。
在時間旅行問題上,相對于其他可以導致CPU爆炸的邏輯錯誤,“量子領域”反而顯得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變量。
因為聯通了“量子領域”,所以使用者可以提前知道“一分鐘后的事情”,所以使用者才會在“一分鐘前”使用“時間轉換器”復制自己。
同時因為“量子領域”,兩個使用者處于“不確定狀態”,當旁觀者存在的時候需要做出選擇,進行“量子坍縮”!
那么為什么在接收到“預言”之后不“自己”去拿蘋果而是要復制出“另一個自己”去拿呢?
也是因為“量子領域”的“因果關系”導致的,因為接收到預言和復制自己是同時發生的,互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