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玉石精靈》是流傳在賭石界一個靈異故事。個人認為這故事八九不靠譜,我之所以會用這個故事題材,倒不是這故事題材的新穎或者刺激,而在于它能反映一個主題: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沒有一點愛好。
這故事的結尾我不用說,大家都能知道結果,但我在這里要補充一點:卓應奎這個人不可憐,甚至可恨。離婚后竟然能狠心不見自己的女兒長達十年之久,最終還要靠犧牲這十年未見的女兒來換取眼下的幸福,實在是過于自私。
張媛愛,卓應奎的前妻,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女人,這故事中很少有正面的描寫,通過玉兒的描述,我們大致能判斷出她是一名見不得人好的女人。事實是這樣嗎?我相信張媛愛在嫁給卓應奎之前,就知道卓應奎有玩石愛好,說明張媛愛是能接受卓應奎的玩石這一現實的。只是只是他倆有了女兒后,生活壓力加劇,不得已的張媛愛只能面臨分開的現實。
從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張媛愛和卓應奎應當是協議離婚,財產各半,卓應奎也因此有了去云南西陲賭石的本金,而張媛愛就帶著女兒,艱苦的生活。從故事中我們應該能夠感受到,這十年里卓應奎沒有擔起一名父親的責任,直到玉兒提到張媛愛這個人的時候,卓應奎才有了“臭婆娘”的反應。
在故事中,應該察覺不到張媛愛的艱辛,但能從側面可以看出,張媛愛母女應該過得不如意,否則也不會有接下來哀求王長生通過蠱術謀害卓應奎一家的陰謀。
很多人對張媛愛將其女兒“送給”王長生做繼承人這一行為,表示了唾棄。這個可能是人們對蠱術的不了解所造成的。那我在這里再簡單說一下蠱術的由來。
很多人都認為蠱術來源于國外,其實不然,蠱術最初在中國流傳開來,在中國的西南方被最為器用。
蠱術的“蠱”字由蟲和皿組成,顧名思義,就是用蟲配置的神秘藥物,對人產生危害或者幫助人消除病災,所以很大程度上,蠱術是一種既能害人又能救人的方法。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邪門歪道。
只是在蠱術的發展過程中,掌握蠱術之人大都用于害人,這也就為蠱術留下了壞名聲。譬如說隋朝的蠱亂、明朝的放蠱以及清朝的蠱案......都證明掌握蠱術之人都是危險的人物,就如同當代的黑客,這些人被政府(朝廷)所監控,限制其發展,以免危害更多的人。各朝各代也都有明文的法律法規來掌控蠱術,如唐朝定義“造畜蠱毒”要絞,明清律法明確規定置造蠱毒者與殺人同罪,斬。
在這嚴刑峻法的強壓之下,蠱術日漸式微,所學的蠱術之人也越來越少。
嚴刑峻法是蠱術不能得以發展的一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最為關鍵的是學習蠱術之人,由于蠱術無范本流傳,都是口口相傳,各種配方又是千奇百怪,因此要求學蠱術之人必須有超強的悟性,即便如此,蠱術三大派系流傳至今只有一種蠱術得以傳承,但這種蠱術也是日漸式微,原有的三千二百多方,終因口口相傳的弊端以及繼承人的悟性不高而丟得只剩七十二方,不足先人的四十分之一。
這也就是王長生繼承人難找的重要原因之一。
具備了蠱術,就有相應的下蠱方式(施蠱法),一般而言,最多的下蠱方式無非就是吞食、鏢投與吸聞,這都很容易理解,吞食就是將蠱藥(毒)和于水中或飯食中讓人畜吞服;鏢投就是通過抹有蠱藥(毒)的尖銳物體,如針、鏢之類物體,扎于人畜體內;吸聞是將蠱藥(毒)做成粉末狀或氣體,通過空氣讓人畜吸入體內。卓應奎一家應該是被吸食的方式被下蠱。
綜上所述,個人覺得,蠱術就如同藥物,既能救人也能害人,關鍵是看所學之人的“道德品質”了,張媛愛在求其王長生幫忙施蠱的時候,肯定對蠱術做了全面的了解,因此張媛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