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六個人在一起玩;大家一起列隊做廣播體操,這姜舯非得在列隊的時候空一格位置,同學們和老師問起,姜舯就會回答那空格的位置上有人,反正姜舯這樣的行為挺不討人喜歡的。
直到姜舯小學畢業升學考試的那一年發生的事情,才讓剛剛懂事的姜舯深深的知道,他有可能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樣:
由于姜舯要比我們普通人多看到一個世界,而且他是通靈者,能知道另一個世界的交流。于是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不怎么樣,各科老師給他的評語就是上課不夠專心,愛開小差。由于姜舯沒有父母在家的督促,所以學習成績幾乎是沒人管的,不好就不好,姜舯也無所謂,即便是考了一個零鴨蛋,回到孤兒院也沒人責罰。
可到了六年級的時候,姜舯的學習壓力明顯就增大了。
講述姜舯這個畢業考試的故事前,我先交代一下一個時代的背景,80后。很多人,特別是60后、70后都說80后趕上了一個好年代,衣食無憂,機遇良多,我只能由衷的對這樣的評語豎起中指,80后是中國相對人口數量的最高峰時期,當時社會資源極其有限,學校也好、就業也罷,就純粹都是人擠人,一個班級,要容下四五十名同學同時上課,這樣環境下教育出來的學生,質量能有保證嗎?我曾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一個年級只有三個班,這樣的規模實在容納不了廣大莘莘學子的“求學夢想”,于是學校準備在暑假里擴建,可當時還沒有什么民工潮,現在隨便一個建筑工地上,只要你開發商或者承建方有錢,可以大把大把的招人,當時我的那所學校資金有限,人力也是有限,一個小小的擴建工程,竟然一個暑假還不夠,而且還是遠遠地不夠,那我們開學后怎么辦?在校長的英明外交上,終于找到了三所學校可以暫時容納我們的學習讀書問題,但這三所學校總共才提供了六間教室,平均每個學校提供兩間。于是光輝的一幕終于出現了:一原本只能容納四十多人的教室,硬生生的塞進了七十多名學生,那個時候,家長給學生取得名字也極為大路貨,都是偉啊、燕啊什么的,于是一個七十多名學生的教室里,老師點名都成了極大的問題,因為有重名(或音同字不同)就達六對之多,于是大張偉小張偉,胖趙燕瘦趙燕的無奈稱呼就徹底叫開了。
這樣眾多的“學生資源”,就不得不讓學校在招生的時候面臨擇誰錄取的問題,對于學校而言,只有兩類學生是最受學校歡迎的:成績好的學生和家中有錢的學生。成績好的學生,可以提升學校形象,學校可以名正言順的稱其為“擇優錄取”,而家中有錢的學生,可以給學校建設帶來資金保障,學校為何達到斂財的目的,就給這類有錢的學生想出了一個專有名詞,叫“擴招生”,擴招生屬于自費,在入校前,是要給學校一筆不菲的贊助費,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學費需要這些“擴招生”自己承擔。
學校資源緊缺暫且不說,再說說80后的就業,那更加是一塌糊涂了,上大學的前一年,中國實施大學擴招,使得大學的精英路線變成了大眾路線,連那種平日里紅燈籠滿大門掛的學生,都能進大學深造,這樣畢業起來的人,就業壓力可想而知。很多寒窗苦讀數十載的學生,畢業后沒有出路的現象比比皆是,現場招聘會的慘烈情景我相信每個中國人都經歷或者耳聞過。所以,如果還有人說80后趕上好年代的話,我覺得可以收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