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素?zé)螅锛s摸能出七八件素胚。
而吳匠人那邊送來的四大筐泥里,十件只能出五六件。
如此中和下來,廢胚數(shù)才穩(wěn)定到四成左右。
可這,分明才只是第一輪!
葉青釉的臉色不是很好看,葉守錢倒有些習(xí)以為常,看樣子是覺得這個成功率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圍之內(nèi)。
所有素胚取出,借著便是緊鑼密鼓的上釉。
葉守錢坐于柴垛之上,雙腿夾緊釉甕,一手持木制的圓口夾,夾起某一寬口圓盤素胚的底座,一手護持,兩只手齊齊發(fā)力,將素胚以極快的速度浸入釉甕之中,而后既輕又快的晃蕩.....
釉甕上蕩開一圈漣漪,一上一下之間,一個盤身沾染半數(shù)釉水的瓷胚便被放回架上預(yù)備等會兒第二輪的燒制。
葉青釉原本還有些擔心,可在見到那釉面和素面分割線近乎完美之后,這份擔心也咽回了肚子里。
只有一個釉甕,釉水也不多,葉青釉自然沒有不長眼的和一個多年的熟手老師傅搶活,搶位置,于是便在旁一邊觀察,一邊檢查各素胚的情況。
突然,葉青釉問道:
“爹,咱們不支釘燒嗎?”
釘燒,就是第二輪燒制時支在全釉面瓷器下的一種輔助工具。
不是所有的瓷器都是全釉面瓷,前朝以前,很多瓷器都是半釉面瓷,或上釉面瓷......叫法很多,可只有一個大意,就是瓷器的底部,不上釉,只有大部分的釉面。
這種瓷器是老傳統(tǒng)瓷器,一來好上手上釉,二來燒制的時候,由于底部沒有釉,不會沾染什么東西產(chǎn)生黑面,也好放置于窯內(nèi)燒制,所以一直保持。
而釘燒的發(fā)明,就是匠人們將半釉面瓷轉(zhuǎn)變?yōu)槿悦娲傻穆L路程中,所做出的最大努力。
釘燒作為瓷器第二道燒制時的輔助品而活,與瓷器的觸碰面幾乎只有釘子那么大,從而得名釘燒。
有了釘燒,就可以將原本只上大部分釉的瓷器上全,然后置于釘燒之上‘懸空’燒制,避免了其他釉面接觸到東西,沾染臟污的可能性。
當然,瓷器與釘燒交接的地方還是會有一定的痕跡,但卻比半釉面瓷要美觀的多,不細瞧基本是看不出來.......
會問出這個問題,其實葉青釉也真是有些疑惑,畢竟前朝就出土過帶釘燒痕跡的瓷器,那就代表如今絕對也是有釘燒的。
支釘燒,更美觀,絕對會有更多的人購買......
為什么葉守錢這老師傅,下意識做的卻是半釉面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