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重在三至七公斤,最大可見十公斤以上。適合紅燒、清蒸。
白魚是淮河享有盛名的水產,早就名揚歷史。
有史可查的是在夏禹時代已有“淮夷貢魚”的記載。而那個貢魚,其實就是白魚。
白魚因其味美絕倫,贏得許多文人騷客對白魚稱贊有加。
如宋代蘇軾有“三年京國厭藜蒿,長羨淮魚壓楚糟”詩句。楊萬里在《初食淮白魚》中也有“淮白須將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違”的佳句。
常言說魚水情深還是有趣的,魚兒離不開水,水也離不開魚。到了最后就是魚被水給煮了,水啊還是鐘情地滋潤著魚!
戈丫魚,頭大眼小,背青腹黃,有須,光滑無鱗,有黏液。因其脊部和下巴后長有三個硬刺,上一下兩,故稱戈丫魚。
那刺堅忍而鋒利,一般人宰殺它十分棘手,極易被刺傷著手指。行家處理它是有一套技巧的,只需右手的三個指頭并用,中指和二拇指掐著它的下巴那兩個張開的刺,大拇指頂住其嘴部,然后以左手撕其下巴,戈丫魚的肝膽腸子很輕快的就撕出來了。
戈丫魚肉鮮、嫩、滑、爽,家常吃法最好。紅燒時配以粉皮、豆腐味道更佳。
戈丫魚有好多種。體形較大的是淮王魚,又名肥王魚、長尾鮠。土語稱鳠子。屬鯰形目,鮠科。頭尖,吻厚,眼小。魚體呈紡錘形,樣似鯰而口在頜下,尾有叉。一般的重在二三斤,大的可以長到七八斤。是淮河獨有的珍稀魚種。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文幽邀魚體可隨水溫的變化呈青、灰、黃等色交替變幻。因西漢淮南王劉安愛食,故冠其以“淮王魚”了。
“奶汁淮王魚”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譽。個頭小些的有青鯖子、黃顙。偏小的叫汪丫魚、刺狗子。
此魚在水中會打洞,出水時“咯咯”有聲。因為在麥收季節產量最多,又叫麥黃汪。頭大尾小的呢,喚之為虎頭汪。
鱖魚,俗稱季花魚。其嘴肥大,上頜短下頜突出,全身呈青黃色,背部隆起,鱗細,有暗暗的彩斑。
此魚因肉嫩味美而聞名。淮河人吃法擅長清蒸、紅燒。鄉間有“淮河季花蓋世鮮,清蒸紅燒誘神仙”之說。
而隨著徽菜的卷入,臭鱖魚備受人們青睞。一向講究吃魚且又特別器重喝魚頭魚尾酒的淮河人傻眼了。若將臭魚頭對著客人、朋友,既鬧出了笑話也惹起了尷尬。
由此,不知是誰想出了妙招,就在此魚上桌時將整條魚往桌上一橫,這樣滿座皆大歡喜,只管大快朵頤了。
銀魚,過去稱膾殘魚,又名白小。這種魚體長只有半虎口。就是因為它小,捕撈時很費神,需要用小而密的錦綸膠絲濾布才可以逮得著。
每年午季收罷小麥,正是銀魚捕撈季,行話說的好,“場上麥堆尖,河里銀魚鮮”。
該魚全身呈圓柱形,小而剔透,潔白晶瑩,纖柔透明,如玉似雪。其肉肥嫩鮮美,食之不去鰭不吐骨,歷來是沿淮居民喜愛的水中珍品。銀魚羹、銀魚蒸蛋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佳肴。
鳊魚,頭小身扁鱗細。民間都叫它鳊花。因為它的頭特別的小,也稱小頭鳊花。清蒸、紅燒都是百姓餐桌上的至尊美味。
夏季里,淮河還有一些常見而量很少的魚類,比如泥鰍、燕魚、罵婆婆魚、死光皮、魛鰍、黃尖、麻雞、紅眼馬郞等。偶爾也可見黑魚、黃鱔、甲魚的身影,量極小。
秋風起,魚歡喜。為了保證一冬之需,秋季魚類歡天喜地的大量進食。在瑟瑟的秋風里,人們大量收獲淮河里的鯉魚、鯰魚和草魚。
鯉魚是大家所熟悉的魚,它長相美觀,形態俊俏,無論是活魚還是紅燒后裝入盤中,都十分招人喜愛。
靚麗而又華美的容貌,使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