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不夠,只能通過生活毒打,從中吸取到血淋淋的教訓”方式,才能達成大眾意義上的“精英”式人生模式?
“宿主,你弟今年才14歲。”
即使是打小就生活在人精圈里的二代們,在遭遇到叔嬸這些直系血親的算計時,也難免會是這般地手足無措。更不用說,在兩年前,林浩宇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少年,有那么些調皮搗蛋,有那么些叛逆不聽話,但和圈子里那些真叛逆的紈绔相比,那是惹人憐愛的乖巧又懂事。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哪怕前些年林浩宇再怎么不著調,卻能聽得進林初夏的勸說,偶爾在鄧秀珍不絮叨的時候,也是能聽進去一些有用的道理。
“統啊,知道‘三歲看長,七歲看老’的道理嘛?”
林初夏嘆氣,如果非得重生,那么,在中考結束后的15歲,和小學還沒畢業的8歲間,她會毫不猶豫地選擇8歲。
即使,這個年紀,在意味著她能達成“天才”的夢想時,也將遭遇到最少五六年的“在家里家外的事情上說不上話”的無力和郁悶感,但是,這個年紀同樣意味著,她能掐在林浩宇的性子長歪前,就及時扳過來。
“要我說,你們人類就是考慮得太多,事到臨頭又退縮,然后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
在系統看來,“三觀”的形成、建立和穩固,說短暫,也確實短暫,正如人類經常會出現的靈感突現,又或者大徹大悟一般,說漫長,也確實漫長。只因,人這一生,誰也不知道會遇到什么樣的人和事,那么,即使建立并穩固的三觀,也難免會因為周圍環境的不同而出現相應的變化。
“統啊,不同觀念的碰撞和相應的改變,對任何人來說,都必然要品嘗到或深或淺的痛苦。這樣的時間,也會因為各自的領悟和改變,而有長有短。如果可以的話,為什么要等到年紀大了,將自己穩固的三觀一點點地敲碎,而重新拼湊成新的三觀,而不是從最初,就建立起一個能適應未來環境,緊跟時代發展的三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