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寧緩緩寫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行字,來作為經義文章的標題。
然而就在他寫完“下”字的時候,一股磅礴的才氣力量迸發而出,仿佛要直沖九霄而上。
就在此時,另外一股奇異的力量從天而降,將這股標題產生的才氣給壓制下去,看起來跟普通的文章沒有什么兩樣。
杜寧知道這是圣廟力量的效果,為了防止才氣太強大而影響到其他學子的考試,所以才會將文章的才氣壓住。
“這七個字居然可以有如此雄厚的才氣!”
杜寧心里一喜,這可真不愧是華夏千年總結出來的名言。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像是尋常百姓的言論,更像是以一個君主的角度來看待“民為貴”的這個論點。
為什么是“民為貴”?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難道這還不“貴”么?
有了一個明確的破題思路,即可胸有成竹,下筆有神。
“學生以為,民者,乃眾人也,以食為天,自炎黃治世而起,柴米油鹽,如是復也……”
“是故窮則饑,饑則亂,亂則變,變則社稷危,社稷危則君主易位也……”
杜寧采用文言文的形式答題,因為用白話文來做文章的話,兩張試卷根本就不夠寫。
文言文的精妙之處,就是在與字簡句短,以最精妙的文字,來概述文章的中心思想。
而且也很節省墨水。
杜寧舉例說明,簡單概述了一下民、社稷、君三者之間的關系。
民即是百姓,如果你讓百姓餓著肚子,沒有飯吃,就會發生民變,各地就會揭竿而起,社稷動亂,改朝換代。
反過來,你讓百姓吃得飽,穿得好,百姓就會擁戴你,國泰民安,江山社稷穩定,君主名揚四海。
如此,便是“民為貴”之義。
“社稷者,山河是也,得民以春耕秋收,養育天下萬物,故而次之……”
百姓要吃飯,就得去發展農業,去耕耘田地和創建家園。
因此,社稷次與民。
最后就是“君為輕”。
這一句要是說不好,就有可能是在抨擊當今皇帝,即便前面的內容寫得再好,也會使整篇文章落入下乘。
杜寧原地思考片刻,不慌不忙地寫道:“民之大,千千萬,社稷之廣,養育千千萬,君乃千千萬之一,是故民為貴,君為輕,”
民眾有千千萬,江山養活了千千萬,即便是君王,也是這千千萬之一,相比之下,君王便是最微不足道的。
沒了一個君王,就會在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中誕生出另外一個君王。
如果千千萬萬的百姓都沒了,也就不會有國家,不會有社稷,更不會有君王。
這篇經義文章不僅符合“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標題,同時還點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與“民為貴”呼應。
文章成后,只聽“喀嚓”一聲,整張桌子斷裂開來。
杜寧驚呆了,自己可是什么都沒做,怎么好端端的桌子就壞了?這質量也太差了吧?
低頭一看,居然連地面都凹進去了。
文章傳天下,一紙重千斤。
除了原作者以外,最起碼也得是儒道進士才能夠拿得起來。
如果不是其中的才氣被圣廟力量壓著,恐怕會把杜寧的考棚給拆了。
“怎么回事?發生什么事了?”
監考快步走來,被剛才的動靜所驚動。
看到地上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文章砸進地面后,頓時臉色大變,指著杜寧說不出話來。
杜寧將文章放在一起疊好,然后自顧自地離開了考房,仿佛將監考當成了空氣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