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來,魁北克省的歷史教科書上,引用了當地一位地區議員的的話
“阿瑟·韋爾斯利的大軍是宣傳隊,也是播種機。他們到處宣傳反抗暴政的必要性,他們在廣大的魁北克人民的心中播種下了追求自由的種子……”
總之就是魁北克人開始對英國人搞堅壁清野了。不過阿瑟·韋爾斯利將軍決定,這個時候,還是不要和這些該死的魁北克人糾纏了,快速通過魁北克才是此時他們最好的選擇。
而在大洋對面的愛爾蘭,對都柏林的圍攻還在進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戰役的意義已經超過了都柏林本身。整個歐洲,除了俄國人和土耳其人之外,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這里。因為這個城市的情況其實是對英國極為有利的——后路有保障,防御有準備,兵員也充足。如果英國人連這樣的地方都守不住,那就說明,英國基本上不可能在守得住什么別的地方了。
愛爾蘭人在法國人的大炮的支持下,已經不止一次地向都柏林發起了攻擊,而英國人也不止一次地證明了他們的決心和能力。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在這座城市外圍的戰斗中,就已經戰死了大約一萬五千愛爾蘭人,以及數量上大概是這個的二分之一多一點的英國人。
就交換比來說,英國人無疑是占據了上風的,而且就總人口來說,英國也遠遠超過愛爾蘭。要論誰死得起人,似乎英國人也是能占據上風的。但是英國不是僅僅在和愛爾蘭戰斗,他還要和法國人戰斗,和美國人戰斗,甚至還要和西班牙人,尼德蘭人作戰。所以如果從全局來看,英國的人力是遠遠不夠的,除非他們能把印度人都拖回到英國來。
但是如今的制海權不在英國手中,這種事情就不要想了。況且,就算能運回來,這些印度人就真的愿意為了英國人賣命?
愛爾蘭人付出了這么大的犧牲,當然也不是一無所得的。在法國人的大炮的支持下,愛爾蘭人向前退進了大概一公里。一公里的距離雖然不起眼,但是距離都柏林市區也已經是只有一步之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