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農奴的權利的法令,并且還加以強力執行。以往的那些老爺們,再也不能隨心所欲地欺負農奴了,于是在波蘭農奴們的心中,“沙皇小爸爸”簡直就是僅次于耶穌的圣徒了。
什么,有人鼓動我們反對“沙皇小爸爸”?說這話的人還有良心嗎?什么,他們說要給我們完全的自由,要建立一個沒有農奴和貴族的獨立的波蘭?呸!獨立的波蘭是啥樣咱們誰沒見過?他們這是在騙誰呢?真是,波蘭人說的話,那也能信?要是波蘭人說的話能信,母豬都會上樹了!這完全是把我們當傻子嘛,這還能忍!
結果,去鼓動農奴造反的,直接被農奴們打了個頭破血流。再加上貴族派又趁機來了個背刺,于是農奴派的不是被打死了,就是被吊死了,還剩下來的幾只小貓小狗的,就又跑回法國來了哭了。
于是在北方戰線上,普魯士軍隊和英軍的數量迅速增加,很快就對法軍形成了明顯的人數優勢。
普魯士人很努力,英國人則更努力。英國人知道,如果不能把法國打下去,就解決不了愛爾蘭的問題。如果近在咫尺的愛爾蘭都解決不了,或者是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解決,那英國在全世界的霸業就會大受影響,所以,在打擊法國這件事情上,英國人比普魯士人更加積極。
英國人同樣在國內進行了廣泛的動員,并迅速地又動員了十萬軍隊。1798年2月,五萬英軍在埃姆登登陸,并沿著埃姆斯河南下逼近蒙斯特,從而對駐守漢諾威的法軍的側翼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事實上,法軍早就注意到了這種危險。在短暫的和平里,法軍就開始在蒙斯特構建堡壘。但是因為各種因素,到這時候,蒙特斯堡壘并沒有完全建成,配屬的火力也沒有完全到位。
英國的軍工生產能力遠不是普魯士能比的。為了這場戰爭,英國人向國內的各個炮廠一口氣下了一大堆的訂單。
英國人的大炮的科技樹其實有點歪,至少暫時是不太適合陸戰。他們的火炮以鐵炮為主,優點自然是比較便宜,缺點呢就是和銅炮相比,相對笨重。往往很難跟上軍隊行進的速度。(反正英國的大炮的主要買家是海軍,海軍對大炮的重量不太敏感,但是對大炮的價格卻相當敏感。)
但是如今在蒙斯特,法軍是依托要塞防守,而英軍呢,他們可以依托埃姆斯河來保證運輸。所以在這個時候,火炮不便移動的毛病就不顯得那么突出了,而火炮便宜,產量大的優點就顯現出來了。于是,不過兩個月之后,在蒙斯特要塞的法軍的防線前,英國人就集中起了四百多門大炮,其中還不乏二十四磅以上的重型大炮。而法國人呢,在這個要塞中只有不過一萬多軍隊和不到三十門大炮,而且主要還都是些六磅和八磅炮。
雙方火力上的差距使得這場攻防戰變得對法國極為不利。在長時間的炮轟中,法軍的傷亡也明顯大于英軍,蒙斯特的失守看起來也只是時間問題了。而蒙斯特一旦失守,在漢諾威的法軍就要變成孤軍了。
因此,法軍不得不主動從漢諾威撤退。
自古以來,撤退都是最為危險的軍事行動。尤其是長距離的撤退,很容易就會變成大潰敗。在原來的歷史上,拿破侖皇帝遠征俄羅斯的一戰中,其實一直到攻占莫斯科,法軍在戰場上都沒有吃什么虧。但是在撤退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俄軍一路追擊,法軍丟盔棄甲,拿破侖的老底子幾乎都丟在撤退的路上了。
法軍這次撤退的情況稍微好一點,畢竟距離更短,而且也沒有嚴寒的冬天。但是撤退中的損失依舊是不可避免的。儒貝爾將軍成功地將主力撤退到了列日一帶。但是他的軍隊在這一些列的戰斗中,丟掉了幾乎所有的大炮并損失了四萬多人。
老實說,在這一系列的作戰中,儒貝爾的表現并不差,很多指揮和決斷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可圈可點。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