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府雖然是府城,不過,城池并不算大,周圍群山環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建寧盛產黃花梨木,還出好木匠。
可是,山多,路必然就不好走,這就好像扶桑島上一個叫做飛彈國的地方,也是群山環抱,也出好木匠,可無數牛人穿越扶桑,幾乎沒人在那兒開局的,唯一有個叫黑川慶德的老鬼在飛彈國做少主,可沒幾天就被趕出來了……
可見,在古代,山多,頂多給人感覺這兒山民民風彪悍,也就如此而已了。
當然,作為府城,一府兩縣的格局還是頗有意思的。
建寧府下轄建安、甌寧兩縣,建安,不用說,朱熹老夫子的閩學發源地,他一輩子除了做官,剩下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兒。
野史里面說老夫子扒灰、取尼姑做妾……什么的,如果是真的,大概也都在這兒。
建安縣作為文風鼎盛的地方,建筑很有古韻味,所謂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徜徉在街道上,頓時就能感覺到【其民淳淳】的風俗,畢竟,上千年科舉史,攏共差不多十一萬進士,這兒可是出過上千進士的。
可是緊緊挨著建安的甌寧縣卻又不同了,甌寧縣商賈輻輳,畢竟是通連兩江的八閩關口么,古代也沒個城管啥的,這些商人就地采集大木,然后豎起大木就搭起了商鋪的架子,再用山上特產的石頭壘得堅固,時間久了,層層疊疊,就跟迷宮似的,外地人進去大約都出不來。
這兩個縣的人追求也不一樣,建安縣的人往往都要讀書,家里面子弟沒出息,就要呵斥,再不上進,讓你去做買賣去。
甌寧縣的人則相反,家里面子弟沒出息,就要呵斥,再不上進,讓你去當官去。
總之,這兩個縣區別極大,加上建寧府是海洋季風氣候和群山環抱氣候的中和,四季分明,早晚溫差大,這個縣下雨,那個縣說不準烈陽當空,時間長了,雖然兩個縣緊緊地挨著,可雙方互相看不順眼之極。
建寧行都司就坐落在甌寧縣內,按說,甌寧縣有錢,建寧行都司何至于窮困,可這世上的事情有時候就是這么詭吊。
建寧行都司衙門看著風一吹就倒,周圍全是密密麻麻的的商鋪,康飛第一眼瞧見,頓時生出一種在萬達廣場里面看見一個養豬的豬圈的感覺。
古代街道本就狹窄,甌寧縣的街道,那是格外地狹窄,加之高低錯落,康飛帶著百多號騎兵,到了這兒,卻不得不下馬行走,全沒了鐵蹄錚錚的威嚴。
周圍商鋪里面人冷眼看著,也不來招呼,導致他們一路走進來,康飛趕緊就像是從彩色大熒幕電影走進了黑白默片的時代,怎么一個詭吊了得。
周圍騎士也是渾身不自在,畢竟,騎馬的人下了馬,大約是沒有安全感的,未免就有些罵罵咧咧的,而且說的還是南直隸官話,畢竟,他們雖然是邊郡好漢進入三大營,融入某一個環境,最要緊的自然就是語言了,南直隸官話又不是多難學的,這些人自然很快就掌握了南直隸官話。
這,大約便是【鮮衣怒馬做京師語】了,并且,南直隸官話一直延續到我大清時代,根據史料記載,太監群體都說前明南直隸官話,你不說官話就會被排擠,有時候,未免就會出現【用前朝的尚方寶劍斬本朝的官】這種故事。
那行都司門口站崗的衙兵都有氣無力的,身上褂子也不光鮮,跟周圍那些商鋪伙計比一比未免都顯得落魄。
站在左側的衙兵之前有幸跟都指揮使老爺去驛站,吃過康飛的酒,拿過康飛的銀子,這時候瞧見康飛,頓時大喜,噗通一聲就往地上一跪,“三爺,咱們老爺正在內衙,我一個小舅子在內衙當差,剛才還偷偷跑出來說了一嘴,說幾位巡道老爺正和老爺打嘴仗,說今年本府遭了災,又被浙江巡撫老爺派了差遣,很是糜爛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