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按歷史記載,建安三年,原本的長沙太守張羨叛亂,劉表平叛打了幾年,到了建安六年才收復長沙......
而建安七年之后,長沙無太守狀態!
“可是即便如此,又怎么知道繼任者是張仲景呢?他是個南陽人呀,怎么跑到長沙去了呢?”
陳教授已經開始自我懷疑了,但是他還有疑問。
李介賓則是笑道:“陳教授為醫史學家,難道忘了張仲景見王仲宣之事嗎?”
陳教授聞言,如遭雷擊。
望而知之謂之神。
在場但凡學過醫古文的,都知道有這么一個典故。
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王仲宣診病的故事。
王仲宣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有一次,張仲景見到年輕的王仲宣,觀察后斷言他年至四十將出現須眉脫落,眉落半年后會死,故讓王仲宣服用五石湯。
然而,王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
三日后,張仲景見到王仲宣,詢問他是否服藥,王仲宣糊弄說已服湯藥,張仲景認為王仲宣的色候不像服湯之診,嘆息道:“君何輕命也?”
盡管如此,王仲宣依然不信,到四十一歲時王仲宣果然眉落,半年而亡。
而王仲宣乃劉表手下,張仲景見王仲宣,正是在荊州,時間在建安二年。
孟超凡聽得津津有味隨后附和道:“應該是真的,王仲宣所患的病大概是麻風病。”
說罷,他又好奇看向有些垂頭喪氣的陳教授:“陳教授,麻風病的典型癥狀包括眉落、鼻柱損、肢指脫等,有些麻風病早期無典型癥狀且進展緩慢,而發作后則迅速惡化,臨床上早期常難以及時作出診斷......”
陳教授有些失落,但還是聽出了孟超凡的意思:“《后漢書》中也記載王仲宣:貌寢而體弱。寢,指容貌丑陋。不能排除其已染麻風的可能性?!?
“由于病情輕淺,普通人難以察覺,僅認為其貌不揚而已,但在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張仲景看來,其面貌丑惡是患麻風病所致。”
邏輯形成了閉環,路天正喃喃說道:“如此,張仲景去過荊州,在這里結交過王仲宣,而剛好原長沙太守張羨這個時候叛亂,劉表平叛后,經人舉薦,讓張仲景當了長沙太守......”
傳說,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時,堅持一邊做官,一邊為人治病,一邊撰寫醫學著作。
凡遇農歷每月初一、十五,便停止一切公務,專門在大堂之上設案為老百姓治病,稱之為坐堂,故至今在藥店設座行醫者仍然稱為坐堂醫生。
“那這又能說明什么呢?”有個研究生不解,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去討論張仲景當長沙太守的時間跟真假,這有什么意義呢?
說到這個,陳教授突然開始激動起來了:“《傷寒論序》云,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也就是不到建安十年。而我們判斷出了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的時間地點,就能確定張仲景創作《傷寒雜病論》的時間地點!”
“假設張仲景建安七年之后當上長沙太守,那么到了建安十年成書,這時間是完全合理的!”
“張仲景生卒年不詳,但少于曹操、劉表。曹操是建安二十五年去世的,那么此后十幾年,張仲景活著的時候,他的著作不至于亡失?!?
李介賓接話道:“張仲景去世后,《傷寒雜病論》散落,而這個時候,曹魏太醫令王叔和出場了。”
突然,一個念頭出現在所有人的腦海里。
難道,王叔和整理出來的《傷寒論》,就是張仲景的原本!
一想到這個可能,陳教授連被李介賓帶來的降維打擊都不顧了,恨不能馬上回家開始查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