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關鍵詞:小便不利、但頭汗出。(患者可以確定的癥狀)
回到討論環節,李介賓跟孟超凡就這個方子開始講解,兩個人水平極高,所以一討論起來,羅娜在一旁跟聽天書的一樣。
宋本150條: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關鍵詞:心下硬、水漿不下。(患者可以確定的癥狀)
聯系兩條的,是下法,傷寒論里面大量的誤治,最多的就是不該發汗的時候發汗,不該用下法的時候用了瀉下法。
表現在這個患者身上,就是用了灌腸法。
針對這個灌腸,羅娜有意見,“用灌腸法很正常呀,大便不通,用灌腸通便很普通。”
“至于小便不利,那肯定是津液虧了,補液就行了。”
“至于頭上出汗,那肯定是虛脫了嘛。”
“還有發熱......”
羅娜慢慢的有點講不下去了。
李介賓對她溫和的笑了笑,給她掰碎了先開講原文條文:
“傷寒五六日的時候,已發汗而復下之”,太陽傷寒是沒有汗,已經發過汗,然后又用過瀉藥。
五六天的時候,正是傳半表半里的時候,正是由表傳少陽病的時候。但是發汗不解之后,就要好好看一看了,到底是不是要用柴胡和解少陽。
古代醫家有這么個陋習,遇著病先發汗,不好了就吃瀉下,先汗后瀉,這都是一種成套方案(約定俗成的錯誤套路)。
張仲景在傷寒論里面寫了那么多的誤治,說明這都是當時那些中醫最容易犯的錯誤——好吧,就算是放到現在好像也是。
表沒解,又瀉下,就會使邪熱內陷。
“胸脅滿微結”。胸脅滿是柴胡證、少陽病。“微結”者,里也微有所結,結得不厲害,但是有所結。
李介賓用柴胡桂姜湯的一點體會,柴胡桂枝干姜湯對于大便干是有利的。
孟超凡聽到后有點疑問:“我在用經方的時候,大便稀會用干姜,大便干就用生姜......”
確實,有人一看這個方子里又有干姜,又有桂枝,覺得這是個偏溫的方藥,其實喝了之后大便會稍溏,用這個方藥都要瀉的。
注意仲景用詞,“微結”,是里微有所結,不是結得厲害,不是像陽明病或者像結胸證結得那么兇。
“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已發汗而復下之”就喪失津液了,所以小便不利,同時也有氣上沖的關系,導致小便也不下行。這是兩種問題了:一個是津液喪失得多;一個誤下后有氣上沖。氣往上沖,就誘之水上而不下,所以有小便不利。
津液喪失得多,這一點羅娜說的也沒錯,補液的話應該也是有用的。
但是這里體現出來的中醫的優越性就在于,補液解決不了整個癥候群,這是一堆癥狀,有聯系的連鎖反應,西醫西藥一項一項的來,而中藥卻可以通過配伍應用,一波流全帶走。
“渴而不嘔”,微結,里頭有熱,則渴。胃里頭沒停水,則不嘔。內里沒水,有熱。
“但頭汗出”,氣沖于上,氣往上行而不下,所以但頭汗出,只頭上出汗。不過李介賓覺得張錫駒的說法也很值得參考:但頭汗出者,太陽之津液不能旁達,惟上蒸于頭也。
“往來寒熱,心煩者”,心煩就是有熱,往來寒熱就是柴胡證。
“此為未解也”,這個病仍然還沒解除,“未解也”是兩個問題,也就是說表證還在,一個少陽病整個也微結。都沖著“微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