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惡寒,胡希恕在講太陽病提綱時的說法最為平易近人。
“惡寒”,這個惡寒就是體表熱。
聽起來好像有點矛盾,體表熱為什么感覺冷呢?
我們平時體表的溫度,它與外面的空氣接觸,溫度有一定的差距,人就習慣了,現在體表溫度忽然高起來了,與外面空氣的溫度差距驟然加大了,風一吹,感覺冷了,這就是惡寒。
就這個話題再講講“畏寒”,畏寒是真的特別怕冷,加一些衣物或者是抱個暖寶寶,則能得到很好的緩解。
對比惡寒,則是感覺怕冷,實際上是發熱。
所以中醫講起來“惡寒發熱”,這是個專有名詞。
在中醫診斷學里面,關于熱這個癥狀,有“壯熱”、“潮熱”、“微熱”等熱型,這些都是有指代性的,在前面問寒熱章節里有詳細描述,只不過可能要到臨床上才能有深切體會了。
李介賓講解過后,何老師點頭認可。
“李同學說的很好,外感疾病在表,所以特征與內傷疾病不同,但是疾病是會發展的,古代醫家們經過長期的觀察就發現了這一點,總結出來的經驗,由表可入里,疾病的各個階段有什么樣的特征,及時治療好轉,或者不及時治療了轉變成下一階段,或者治療不當,又演化成其他疾病......”
李介賓覺得中診老師說的也挺好。
八綱辨證就好像是圍棋里面的定式,手談的時候,一步一步來,中規中矩,但是稱不上高手,能將其拆解了之后,靈活運用到臨床當中,才算是入門了。
西醫的診斷往往缺乏進展性,給你說什么病,好像這個病就被定義了,固定了,要么治好,要么沒治好,似乎生的病就像流水線上的商品一樣。
而中醫講這個傳變,但是現在受這個西醫的影響,也開始變得呆板起來了。
典型的就是,小紅書抖音上面,然后說那幾味藥能幫你解決什么問題,怎么這么了,就喝什么什么。
簡直無法無天,這是把中醫中藥當生活小妙招了?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講誤治的。
本來是太陽表證,用了下法,入里了,成了太陰病。
本來是少陽證,用了下法,變厥陰病了。
什么叫做庸醫誤人?就是把本來簡單的病,越治越糟糕,越治越復雜!
“大家覺得,薛靜同學這是什么證呢?”
“表證!”大家一致回答。
何老師說:“很好,那么表證該怎么治呢?”
“清熱?”
“解表。”李介賓回答說。
只要有表證,法當解表,這也是張仲景反復在傷寒論里面強調的治療法則。
“宋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宋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太陽病,有表證或者外證,或者兼有陽明內實證,或出現假性實證,都要以解表為先,尤其禁忌無視表邪而用瀉下劑攻之!
前面羅娜用灌腸法給那位病人通便,就是典型的誤治,大便瀉下后,出現了發熱,但頭汗出,胃痞,小便不利等一系列癥狀。
這種情況千年前張仲景就提出來了,列為禁忌,而千年后,依舊是屢見不鮮!
即使出現腹滿、便秘等當下之證,如果有惡寒發熱頭痛等表證,也應該先用桂枝湯解表,再行瀉下,或者用表里雙解之劑。
后世醫家搞出來幾個大方子就是這樣,比如說劉河間《宣明論方》那個防風通圣丸,俗語有有病沒病,防風通圣。
防風通圣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桔芎歸膏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