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注,古代的內外并非是后世內科外科的意思,而是類似上篇、下篇的意思。網絡上多有所謂《黃帝外經》專治外科者,騙騙外行......好吧,不少學中醫的,也有被騙的。)
因此,《黃帝內經》便活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了,再次詮釋了什么叫剩者為王,說句悄悄話:只要活的夠久,把同行都熬死了,大濕也能當當這國醫大師。(這里說的是經典,而不是是中醫書籍,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比《黃帝內經》更早,但是內容片面,不足以稱“經”。)
現在的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經典,也不知道什么叫經,泛娛樂化文學作品充斥的年代,難以想象古代治經之嚴謹。
什么是醫經呢?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指出:“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劑和之所宜。至劑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這就是說:醫經是根據人身的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里等情狀,用以闡發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線,而度用適當的針灸湯藥等治療方法以及如何調制各種適宜的藥劑。
最好的藥劑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鐵一樣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不高明的醫者違反醫學理論,致使當愈者反劇,當生者反死。
簡言之,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
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它很重要,非常重要,需要高度重視。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的“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之類。
所以稱“內經”。而這里的“內”,并不是像后世醫家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像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而已。
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內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不可得見罷了。
大眾心目中的古代典籍是這樣的:
一鍵上傳,流水線印刷,人手一份兒,全國版本統一,人人有醫學,360度無死角糾錯......沒傳下來的是失傳了,而但凡傳下來,就是作者原版,一字不差,千年不變,說是黃帝寫的,就是黃帝寫的,說是張仲景寫的,那么我們現在看的就是張仲景一個字兒一個字兒敲出來的......
而實際上嘛,失傳的先不說,先說傳下來的,怎么說呢,去看看B站上面虎頭山打獵那個視頻,就是我軍缺軍糧組織群眾去上山打獵,一人1000斤獵物那個,二創視頻、三創視頻,那些鬼畜視頻,能不能找點靈感?
假如說過個幾千年,原版視頻丟失了,后世人找到了這些二創視頻,那么后人會怎么想?
喔喔喔,原來那個時候的人打獵巴拉巴拉………
喔喔喔,原來那個時候的人都能手撕鬼子呀………呃,這個不算二創,原版也能撕。
從這個角度來看,宋朝對于中醫藥,尤其是對于中醫經典來說,簡直是再鑄金身。
都說崖山之后無華夏,這有點夸張了,但是如果說,沒有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