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羅老師微笑著繼續說道:“人參補氣,大黃瀉下,麻黃解表,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中藥功效。
但是對功效理論從總體上來進?探討,目前還很少有?來觸及這?塊的理論。
功效的理論也是?個?闊的天地,對中藥學的發展也是?關重要的?個內容。
以后這?部分的內容還要不斷地充實,要發展,成為中藥基本理論當中的?個重要的內容。”
有同學舉手發言,“老師,你的意思是,我們現在教的功效還有不足的地方嗎?”
老羅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了另外一個問題:“你們知道教科書上的功效是怎么來的嗎?”
同學們心想,不是從古書上弄來的嗎?好奇且疑問。
“當然是人編的。”這個回答,大部分同學絕倒。
老羅也笑道:“我給你們舉例,如何去編寫一條功效,首先看第一味藥,麻黃。”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你們發現什么了嗎?”
呃,您在這兒打啞謎呢?
一幫大二的學生,怎么知道這玩意兒有啥深意。
大樹百無聊賴,看了看旁邊的李介賓,李介賓嘿嘿一笑,在他耳邊耳語幾句,大樹的眼神滿是不信。
老羅看著下面的學生不說話,也不著急,打開自己的保溫杯,里面泡的黑枸杞,還是娜娜給自己的。
這時,勇敢的大樹發言:“老師,我發現功效都是四個字兒,四個字兒的~”
正要喝口水的老羅撲哧一聲噴出來了,擦了擦嘴,隨后又喝了口水壓壓驚。
“這位同學,大樹是吧!”
大樹覺得自己又被阿賓給坑了!為什么說又呢?
其他同學已經等著看大樹笑話了。
“說的好!”老羅夸獎道。
嗯?小伙伴驚呆了,什么玩意兒?老師你迪化了?
“跟我讀,“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再讀一遍,你們發現什么了嗎?”
隨著同學們跟著老羅抑揚頓挫的聲音,漸漸的,似乎有了點意思。
“發汗”是個動詞,“解表”是目的。因為發汗了,所以解表了。
“宣肺”也是個動詞,“平喘”是目的。因為麻黃能宣肺,所以可以平喘。
麻黃能“利水”,水利出去了,水腫自然也就消了......
噢,同學們恍然大悟,原來還有這樣的規律呀。
而李介賓則是在一旁眼神深邃,這就是他認可這中藥學教材的原因,即使有各種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瑜,規范之后可惜更容易學習。
至于說不足之處如何彌補,那就要看自我學習了,上個學混個畢業證而已,還真指望學校教出來個國醫大師?
“......我們剛剛說過,過去的本草著作,功效跟主治是雜言的,而且很不規整,東一句,西一句的,而我們現在的教材,編寫的時候就出于一個規范的目的,不僅分清了功效跟主治,而且把功效的格式也進行了規范......”
“然后我們再說說主治,其實對于你們來說,首先是要掌握中藥的功效,功效是一味中藥的根本屬性,有了功效之后,上可以推導性味歸經,下可以推導主治。”
麻黃是解表藥,是辛溫解表藥,因為可以發汗,所以性味是辛、微苦,溫。
而因為能解表邪,尤其是在傷寒論中,麻黃是治療太陽病的,所以歸肺、膀胱經。
肺的話很好理解,肺主皮毛嘛,而且麻黃還能平喘。
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
這里面蘊含的深遠意義要等到以后學習經典的時候再探討了。
然后再看主治。發汗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