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女大夫一大早就帶著孩子來找老唐。
“唐教授呀!你說我孩子再加點什么藥才行?他還是咳嗽。”
老唐昨晚上臨陣磨槍,惡補了一下兒科知識。
他仔細看了看孩子,舌尖紅,舌苔已經起來了,比昨天的厚了不少。
隔一聲咳嗽一聲,一聲接著一聲。
“他現在還發燒嗎?”老唐問道。
女大夫回答說:“早上不燒了,37度多。”
是什么原因呢?自己方子里沒有加針對性的退熱藥,只有一味黃芩,但單獨用,藥量也不多,退熱效果應該一般:“昨晚上喝的美林?”
“對的。”女大夫回答。
老唐想了想,“那只能算臨時退燒,還是要加一些退熱藥物。”
昨天晚上孩子開始發高燒,老唐意識到自己沒有在方子中加入退熱的中藥。
在中醫中,退熱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釜底抽薪法、揚湯止沸法和熱者寒之法等。
名詞不一樣而已,實質是什么,專業人士聽一下就能知道。
釜底抽薪法,就是下法,相當于中醫的“通腑泄熱法”,適用于高熱而有便秘的病人,常用大黃、芒硝等藥 。
揚湯止沸法,其實就是汗法,“疏散退熱法”,適用于表證發熱的病人,可以通過發汗散邪,使邪熱外達,發熱隨之減輕 。
熱者寒之法,就是清法,是用藥性寒涼的藥物來達到退熱的目的,適用于但熱不寒,發熱而不惡寒的病人,如石膏、生地、麥冬等 。
而老唐此時就在琢磨該用什么法子。
下法?那要問問大便情況怎么樣。
老唐問道:“他大便怎么樣?”
女大夫回答:“大便正常,不干不稀。”
大便不干,不能用下法,傷寒論里面很多條文都是在講,未達到陽明腑實,就用了下法,也就是承氣湯,導致變證、壞證,出現新的癥狀。
那就用麻杏石甘湯吧。
老唐開始寫方,麻黃、杏仁、生石膏、甘草。
然后再合一個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
在中醫治療小兒肺熱咳嗽的過程中,麻杏石甘湯與瀉白散是兩種常用的經典方劑,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治療原理和應用方法。
麻杏石甘湯是由麻黃、杏仁、石膏和甘草組成的經方,這個方子原本不是治療肺炎的,張仲景是治療太陽病變證,汗法后,下法后,出現的里熱喘嗽癥狀。
“宋本63條: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宋本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現在主要用于治療外感風邪引起的肺熱咳嗽。
方中麻黃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的作用,石膏則能清熱瀉火,杏仁降肺氣,甘草和中調和各藥。
這個方劑適用于邪熱壅肺(現代主流中醫說法)所致的咳嗽、氣喘、發熱等癥狀,尤其是當咳嗽伴有痰黃、口渴、舌紅苔黃、脈數時。
現代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湯具有抗炎、抗病毒、鎮咳平喘等作用,對于小兒肺系疾病的治療具有顯著效果。
而瀉白散是北宋錢乙的“五臟五色方”之一,白對應的就是肺,瀉白散,就是瀉肺散。(導赤散,赤色對應心,瀉心火下移小腸;瀉黃散,黃色對應脾,瀉胃火治療口臭;瀉青丸,青色對應肝,瀉肝火驚風;地黃丸,地黃為黑色,對應腎,腎無實證,所以補先天不足。)
瀉白散是由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和粳米組成,主要用于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桑白皮和地骨皮都具有清熱瀉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