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同學們好,我們今天開始學習《傷寒論》,當然不用擔心,只是節選。而且不用擔心,不用全背,課程結束之前,我會給大家畫出要背誦的條文,大家不用擔心,只有70條.......”
老劉之前的教學一定不怎么順利,不然不會一段話里說了那么多的不必擔心。哈哈哈。
沒辦法,學生學中醫已經夠難理解了,再學傷寒,那就是小學生看魯迅,越看越難。
魯迅的文章還是要看一點的,真的看不懂,那說明現代人的文字理解力已經低到了一個程度。
老劉按部就班的開始講如何學習傷寒,但是說實話,李介賓聽了之后,內心很是犯嘀咕。
“學習傷寒呢,要重在理解,最好是看原文,不要去看白話文。”
那他們絕對跟看天書一樣,啥都看不懂。
“還有就是,可以把同類的方子的條文放在一起,這樣方便記憶背誦。”
本來就看不懂,再打亂條文順序,上下文意思更亂套了。
“條文除了帶方子的外,還有一些是沒有方子的,但是也要去理解里面的含義。”
......宋本傷寒,里面很多理論性的分析,都是摻進去的呀!這樣很難保證原汁原味的好吧!
李介賓內心瘋狂吐槽,強忍著不適保持沉默,心里默念,我是學生,我是學生,他是老師,他是老師。
之前上課也沒見李介賓那么坐不住呀?
因為之前那些課都是后來編的東西,現代教材嘛,容忍度更高一些,李介賓也愿意兼容并包。
但是對于《傷寒論》這種傳承了上千年的經典,從小浸淫已久,那真是刻在了DNA里。一旦出現意見相左,這個感覺就類似于天主教遇到東正教一樣——異端比異教徒更邪惡。
某日B路過一橋,見A欲跳下自殺。 急上前勸導"別跳別跳" !
A: 為什么不跳?
B: 生命自有意義,為何輕生?
A: 有什么意義?
B:你有信仰還是無神論者?
A: 有信仰。
B: 那太好了,我也有信仰。 你信基督教還是猶太教?
A: 基督教。
B: 那太好了,我也信基督教。你是信基督教天主教還是新教?
A: 新教。
B: 那太好了,我也信新教。 你是圣公會的還是浸信會的?
A: 浸信會的。
B: 那太好了,我也是浸信會的。你是主耶穌浸信會的還是上帝浸信會的?
A: 上帝浸信會的。
B: 那太好了,我也是上帝浸信會的。 你是傳統上帝浸信會的還是改革上帝浸信會的?
A: 改革上帝浸信會的。
B: 太好啦,我也是改革上帝浸信會的。 你是1879年改革上帝浸信會的還是1915年改革上帝浸信會的?
A: 1915年改革上帝浸信會的。
B(自言自語): 去死吧!你這個異端渣滓!然后把A推下橋。
日常一笑,大概也能體會到李介賓此時對老劉授課的態度,那是如坐針氈。
而其他同學同樣迷茫。
昨天剛上完方劑課,就講了倆方子,一個麻黃湯,一個桂枝湯。
還記得當時孫老師咋講的呢?
“麻黃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
而今天劉教授則是講的:“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來啦,頭痛發熱,身體疼,腰也疼,骨頭關節都疼,怕風,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