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動一開始對李介賓的印象并不好。
一方面是李介賓這種萬事不放在心上的狀態,你跟他說什么,他都是好好好,沒事兒,有道理。
年輕人喜歡爭個面紅耳赤,有時候可能單純就是討論燴面好喝還是刀削面好喝,重點不在于好喝不好喝,在于怎么能駁倒對方。
而李介賓這種人,來一句都不錯,就很沒意思,跟遇到了棉花一樣,一點打嘴炮的爽感都沒有。
另一方面就是李介賓對于中醫的理解,很多時候,都是沒有邊界感的,似乎在李介賓眼里,萬事萬物都可以拿來用。
但是李介賓又對細節把控的可怕。
就是說,《三國演義》與《三國志》,這人都熟悉,既能跟你講三國演義里的故事,又能跟你對照三國志里面的正史。
有時候林動都以為李介賓是精分了,才會形態切換的那么絲滑。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對李介賓多有攻擊:“你天天講一些日本漢方,是不是m日呀。”
李介賓當時笑了笑,沒有接話。
現在林動再看當時的自己,覺得當初的自己是多么無知狹隘。
醫學是實踐學科,是可以被證偽的。
你說誰誰漂亮,說誰誰寫的文章好,那么怎么說都行,這是可以吹的,就是華裔瞇瞇眼都有人會說,這是歐美風.......
但是醫學,能留下來的,絕對是有效能治病的,如果沒效,那么不會有人繼續用,至少在之前是這樣的。
日本漢方的腹診就是如此的產物。
聽到別人講,跟自己親身感受到,是兩個次元,林動現在絞盡腦汁開始回憶李介賓當時說的只鱗片羽。
糟了,當時覺得阿賓在崇洋媚外,所以就沒認真聽。
林動有些懊悔,隨后又收拾心情,然后開始翻看傷寒論原文。
他記得李介賓說過一句話:“腹診是日本發揚光大的,但并不是他們創造出來的,張仲景在傷寒論里是有腹診的,只是國內不受重視,在別處開花結果了.......”
林動魔怔了一般一直抱著本傷寒論看,就這樣一直下班,一直回到宿舍,然后就不停的看,不停的做筆記.
........
腹脹滿:
《傷寒論》137條提到:“從心下到少腹”的腹部范圍,這一區域即指從劍突下、左右兩肋弓緣以下,直至恥骨聯合、左右腹股溝以上的區域,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全腹范圍。在全腹部出現的癥狀和體征有滿、脹、里急、痛等。脹,皮肉鼓張,是客觀體征。滿,在《說文解解字》中有兩個涵義,一是滿通悶,煩悶是主觀感覺,二是盈溢、充盈,是客觀征象,看上去膨大、飽滿。因此,腹脹、腹滿的病人,腹部望診可見膨大充盈,切診按腹時可感到腹壁的抵抗增強。腹脹滿或腹滿在仲景書中頗為多見,如腹滿,《傷寒論》中有25處,《金匱要略》有18處。
胸脅苦滿:
《傷寒論》231條說:“……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胸脅苦滿只在《傷寒論》96條提到,其余如104條、147條、229條等提到“胸脅滿”,其他條文提到的“胸脅煩滿”,《金匱要略》中提到的“胸脅逆滿、胸脅苦痛”等,均當屬此候。
心下痞硬:
心下痞硬是指中上腹部有自覺滿悶窒塞感,按診有抵抗感;或按診有抵抗感,且使滿悶窒塞感加重,甚則疼痛;如病人無自覺癥狀,但按診時產生滿悶窒塞感,甚則疼痛,此種亦稱為心下痞硬。心下痞硬在《傷寒論》中凡8見,心下痞凡5見。此外,心下石硬(《傷寒論》135條),心下痞堅(《金匱要略》木防己湯證)的腹候表現與心下痞硬相似,但按壓時的抵抗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