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自己不行,夸別人還是可以的,于是臣子們接二連三地有本上奏,把自己知道的名聲佳的官員都報了出來。
先報和自家沾親帶故的,再報與自己同一派系的,最后實在沒有了,就想起聽過的一些傳聞,再推薦幾位日后可能對自己有利的名士隱士。
眾人一番慷慨陳詞,把皇帝都聽驚呆了,他看向旁邊的小太監,“這是一共舉薦了多少人?”
小太監機靈地道:“奴才一直數著,各位大人總共提到了一百五十八名官員,恭喜陛下,這可都是咱大瑜的肱骨之臣啊。”
皇帝總算有些欣慰,“那就讓眾卿家把他們的事跡報上來,由御史臺篩選,朕也要讓我大瑜的忠臣名震天下。”
這回陛下的心思不用猜,就明晃晃地擺在那里,眾臣子哪敢懈怠,回家就唰唰唰地寫起奏折來。
首先自然是要歌頌一下皇帝的英明神武,因為君明才能臣清,一切都仰賴陛下的洪福,然后再介紹舉薦的官員。
既然是想嘉獎,那寫的時候就用了不少溢美之詞,寫完還忍不住請幾位親朋好友來欣賞,然后這事就傳得更廣了。
最后就連齊國和梁國的使臣也聽說了,還跑來和大瑜皇帝道賀,讓朝廷上下都覺得很有面子,因此最近上朝時君臣和諧,其樂融融,就等御史臺趕緊給排名次了。
各位御史可就慘了,一百五十多名啊,他們就是再加班加點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審核完畢,偏偏其他部門的人還一個勁兒地催。
御史中丞一生氣,干脆把退休的各位前御史都請來幫忙。
老大人們與人斗了一輩子,如今賦閑在家,不免有些寂寞無聊,見又有了一個可以發光發熱的機會,那真是精神抖擻地重回崗位,連帶著讓整個御史臺的效率都提高了不少。
其中就有曾經彈劾了裴山長的那位尹老大人。
尹老大人做御史的時候還是挺出名的,因為他對人比較苛刻,甚至可以說是吹毛求疵,當初裴山長請他來書院輔助學監工作的時候,就是想著若能過了尹大人這一關,他的學生們將來必然能通過考驗,在朝堂上站穩腳跟。
尹大人將手里的案宗看完,隨手就扔到了左邊,這些都是不通過的,至于右邊可以過的,嗯,目前為止一個也沒有。
御史中丞看得直牙疼,賠笑道:“送到您這里的,已經是篩過好幾輪的了,如今陛下對此事很看重,您老是不是……稍微抬抬手?”
尹老大人不干了,“就這些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徒,你們難道還想讓他們流芳百世嗎?簡直荒唐。”
“那不是也有些不錯的嘛。”
“哼,不過是盡了為官的本份而已,怎能值得如此褒獎?”
御史中丞搖搖頭,沒再說話,只悄悄讓小吏把分給尹老大人的案卷減少了許多。
其他老大人也沒那么好說話,而且他們已經歸隱,不用再考慮那么多利弊;有的是真心想發揮余熱為陛下甄選人才,有的是私心想為自己再多些聲望,總之最后呈到御前的,只有孤零零的八個名字。
所有人都驚呆了,一百五十八人啊,竟然只給他們剩了個零頭。
知道今日大瑜皇帝要嘉獎臣下,特意過來湊熱鬧的別國使臣打趣道:“這數字不錯,還挺吉利的哈哈哈。”
大瑜官員的臉都黑了,齊齊譴責地看向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心里苦啊,那些老大人都是他的前輩前前輩,他的話根本沒人聽,說一句能頂回來十句,偏偏還都占理;更何況人都是他找回來的,御史中丞只有打碎了牙往肚里吞。
但這也不完全是他們御史臺的鍋,看看你們都舉薦了些什么人啊,御史中丞狠狠瞪回去,老大人們罵的也沒錯,那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本就不應該出現在名單之上,真要追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