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你們都有失察之責。
像那什么瀘州長史,人前自詡清正廉潔,背后卻在別院里收受賄賂奢侈享受,這一次查抄出來的金銀數量之大,令他們這些京官都要咋舌。
若是給了這樣的官員嘉獎,那才真是打朝廷朝廷上下的臉呢。
一場歡欣鼓舞的大朝會在沉悶的氣氛中結束。
皇帝陰沉著臉回到御書房,看著御史臺呈上的有半人高的一堆奏折,點了點桌子,讓太監念給他聽。
聽著聽著,皇帝突然笑了起來,笑聲越來越大,甚至笑出了眼淚,把旁邊服侍的太監們嚇得不清,惶恐地跪了一地。
皇帝擺擺手,“不關你們的事。”他讓其他人下去,留下常內侍陪在身邊說話。
“你說朕是不是有些操之過急了?”
常內侍心中嘆息,陛下無論心中如何反感先帝,性格里卻還是隨了他好大喜功和急躁的一面,好在陛下自己心里也清楚,還能聽得進人勸。
他躬身回應道:“有些沉珂不是短時間形成的,想要去除也非一日之功,陛下已經忍了那么久,為何不繼續再忍一段時日?到時實施起來也能減少很多阻力。”
“這一次您就當做考核來看,雖然絕大多數都不合格,但不也還挑選出幾位真正為民做主的大人們了嗎?老奴聽說,有一位大人離任時,百姓相隨數十里,還送上了萬民傘。”
下面的人大概是沒想到,沒有了往常慣用的遮掩手段,這一次褒獎名目下的甄別,反倒是有了比每年例行考核更好的效果,大概也是因為如此,陛下才會發笑吧。
想到先帝時一怒的血流成河,常內侍心里緊了緊,“陛下不妨和陶大人寫信說說此事,陶大人如今人在地方上,反而有些事情可以看得更清一些。”
皇帝聽進去了,點頭道:“你說我若是寫信問問老師......”
“陶大人知曉了,必然會與宗老大人討主意,但陛下若是直接寫信,怕是宗老大人又要繼續搬家,與您玩捉迷藏的游戲了。”
皇帝笑了笑,“也罷,就先與內閣和陶愛卿商議一番再說。”
半個月之后,一道整頓吏治的詔書頒布下來,讓不明就里的許多人一頭霧水,不是說要賞人嗎,怎么變成追責了?
有人不禁懷疑,莫不是陛下當初就是這個打算?
還有人想到了《包公傳》,似乎此事最初就是從這本書而起。
再想到書的作者,眾人連連吸氣,這位三京散人可不得了,一本書就挑動一次風云啊。
那么這位三京散人,他到底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