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音菩薩無視了所有視線,從容回稟如來佛祖道。
“順應天道大勢,該我西方佛門大興于三界。
但與其強勢插手人間凡俗,引發道門、天庭忌憚,玄奘此舉反倒更為穩妥。
我佛真意若要傳遍三界、度盡眾生,需憑實力威嚇壓制,亦需緩緩影響、潤物無聲。
渭河龍王的草率之舉,已令天庭玉帝不喜。
道祖合于天道,洪荒三界眾生,皆在法眼注視之下,我等亦需謹慎行事。”
聽著觀音菩薩的敘述,大雷音寺內,一道道鄙夷輕蔑的視線,逐漸轉變為了深思與凝重。
好像的確是如此。
涇河龍王臨時毀約,拒絕繼續與佛門合作,用自己的死設局算計唐王李世民。
這是無法預料的意外情況。
而那渭河龍王得了佛門好處,策劃與武曲星君合作,密謀算計涇河龍王。
是他自己棋差一招,算計不成,反而落入絕境。
眼見勢已難成,這渭河龍王早該自覺主動,拿著涇河龍王的劇本,乖乖上剮龍臺。
將佛門的計劃接著推進下去,這也是事先商量好的備用方案。
結果他又惜命,偏不愿意去死,仍舊要垂死掙扎。
結果這下,還暴露了他與佛門的關系,將佛門置于尷尬境地。
此事后,天庭絕對會轉變原有方針,選擇靠近道門。
這是遇人不淑,正好選擇了渭河龍王這個豬隊友,結果被坑的體無完膚。
在這種情況下,調整原本的推進計劃,緩和佛門在天庭、道門眼中的強勢姿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正在大殿內的氣氛出現松動之時,觀音菩薩又拋出了一個結論。
“更何況,玄奘此舉雖然幼稚,但對我佛門興盛之計而言,也確實是利大于弊。”
大雷音寺中,短暫響起了一陣細碎的議論聲。
佛門這次布局接連失誤,幾乎是優勢盡喪,還直接得罪了天庭玉帝。
就算這個所謂的三界共主一沒實力、二無實權,但畢竟曾是那位存在的道童。
誰敢保證,他手里沒有其他底牌?
一次被迫改變主動態勢,堪稱失敗至極,只能事后服軟的計劃,也被觀音說成了利大于弊?
待騷動平息后,觀音菩薩才面不改色的解釋道。
“此事雖有波折,但玄奘仍舊與唐王結為異姓兄弟,并且奉命踏上了西行之路,我們最重要的目標并未受影響。
其次,關于龍族之事。天庭失去了制約它們的剮龍臺,但對龍族有莫大吸引力的化龍池,依舊在我們西天靈山。
百年內,也許龍族會在祖龍之魂的威懾下,愿意與人族合作,但時間長了日后會如何,結果不言自明。”
聰明人從不相信大道理,但在真正的利益面前,又有幾人能不動心?
佛門自封神之后,不斷積蓄力量,如今的靈山之上諸佛菩薩何其之多,誰不想多收幾條護法神龍,成為自己的助力?
若是日后龍族全面倒向佛門……
想到這種情形,大殿內的氣氛都逐漸舒緩了下來,不少佛陀菩薩看向觀音時,目光都多了幾分贊許。
而觀音菩薩仍舊不理會周圍的目光,神色平淡而從容,望向如來佛祖行禮道。
“佛祖您應該也已察覺到了。此事之后,我佛門氣運不僅并未出現任何衰退跡象,反而蒸蒸日上更勝往昔。
長安城中,無論皇家還是民間,都開始興建佛寺、供奉佛龕,而這一風氣還在向整個大唐國土擴散。
或許,身負莫大氣運的取經人,反倒在誤打誤撞中,為佛門立下了大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