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臨去世之前向成帝推薦丹楊尹何充作為自己的副職,后庾亮也力推此人。成帝記得王導之言:“我希望陛下能提拔何充到內廷供職,那樣即使我死了,國家也無可憂也。”
于是成帝授何充吏部尚書,兼護軍將軍。又征召庾亮擔任丞相、庾亮因為蘇駿之亂,自己惹下大禍,如今北伐未行,又毫無建樹,固辭不受。成帝便詔庾亮的兄弟、也是自己的舅舅,會稽內史庾冰任中書監,參錄尚書事,同時兼任揚州刺史。
朝堂正因王導去世,紛亂不堪時,噩耗又來,南昌文成公郗鑒病重請辭,將幕府事務交于長史劉遐,稀鑒臨危上書道:“我所統領之部,錯綜雜亂,主要以北方人居多,有些是被威逼徙遷而來,有的是新近歸附者,人都是故土難離的,心戀故土是常有之意,都有歸本的心愿。
我宣揚國家的恩德,和陛下的圣明,分給他們田地住宅,這才讓他們平定下來。新近聽說我病重,眾人已經心情驚駭騷動,如果北伐渡江,必然引動士民不安,又勾起敵人南攻之心。請陛下三思。”稀鑒的意思很明顯,不同意庾亮的北伐策略。
同時稀鑒又舉薦了太常蔡謨,認為他平簡貞正,希望陛下予以重用。
不久郗鑒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成帝派御史持節送護喪事,以太牢禮祭祀,追贈太宰,謚號文成。同時對蔡謨加以重用。
稀鑒出自流民帥,滿腹詩書,和女婿王羲之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書法。
王羲之一生風流倜儻,卻未娶小妾,與他稀鑒之女,生了七八個孩子,其中王獻之更是書法了得,與王羲之并稱“二王。”
但是這對翁婿卻成了歷史上最逗比的一對兒,稀鑒一生謹慎嚴謹,平王敦,震蘇駿,穩定朝堂,鞠躬盡瘁。女婿雖然一身本事,卻厭惡官場,熱衷于寫字,養大鵝。
如果王羲之想做官,無論是他叔叔王導還是他老丈人稀鑒隨便使個眼色,都不用說話就成了,可是人家就是不去。
雖然稀鑒不建議北伐,可是成帝是管不了庾亮的,庾亮最終還是移軍十萬,駐守石頭城,毛寶、樊峻也被派去了長江北案,戍守邾城。
毛寶是東晉第一猛將,和蘇駿和祖約對陣都毫無懼色,大腿中箭不但沒下戰場,還反殺了祖約之軍,可是到了邾城,他卻憂心忡忡,樊峻不解問道:“將軍怎么看著憂慮不安呢?”
毛寶嘆了口氣道:“昔日陶侃將軍對我很好,我也曾問過他長江北岸有邾城,應當分兵戍守。您為何沒這么安排呢?”
“那陶侃將軍怎么說的?”樊峻問道。
“陶侃將軍數次未答,只是看著我笑,后有一次將軍渡江圍獵,召我同行,跟我說:你一直問我為什么不在邾城駐軍,我今天就告訴你,江南之穩,全賴長江而已。
邾城隔在長江北岸,自身沒有可以依仗的堡壘天險,后面便是長江,堵住了后路,但是外部卻與各夷族接壤。
對夷人來,這里駐軍非常礙眼,利害關系更大,夷人不能忍受,領兵前來侵犯,反倒成了導致禍亂的根由。”
樊峻道:“很有道理啊!”
毛寶點點頭道:“陶侃將軍乃是軍事奇才,可惜去世了。我倆占據此城,羯族石虎反倒是有了可乘之機,他渡江攻伐我們是有難度的,如今我們送到他眼皮子底下來了,你說說,占據邾城對國家又有什么幫助呢?”
樊峻也倒吸了一口涼氣,道:“石虎真的會來嗎?”
毛寶又點點頭道:“日夜加固城墻堡壘吧,希望到時候庾將軍能及時發兵后援,否則你我可能都回不去了!”
后趙的郵驛,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將此消息,傳遞回鄴城,果然不出毛寶所料,趙王石虎聽說長江北岸東晉派兵來了,厭惡之極,如果讓他們在此駐兵,時常窺探大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