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步騎五萬,兵發姑孰,討伐前燕。
桓溫此次出兵就透著穩扎穩打,干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事。
途徑金城,他忽見到自己早年所種的柳樹,已經亭亭如蓋,十圍之粗,禁不住感慨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手握柳枝,不禁潸然淚下。情何以堪的這個成語就是從他這里來的,可見桓溫是個感情豐富之人,金城泣柳也透露出一代人杰的濃郁的悲情特質與耀眼的人性光輝,讓人覺得畫面很美。
第二件富有想象力的事,就是派毛寶的兒子毛穆之,在鉅野開鑿三百里水路,引來汶水匯合于清水,愣是跟黃河接上了。
郗超一看,這也不行啊,勸說道:“清水太淺,雖然進入黃河,運輸恐怕也難以暢通。如果到了冬天再凍上,就更用不上了。”
桓溫不管那個,帶領水軍從清水進入黃河,浩浩蕩蕩,船只綿延數百里,走水路確實快。
他問郗超:“可有什么好的計策啊?”
郗超一笑:“我有上中下三策。”
桓溫道:“說來聽聽。”
郗超道:“上策為盡率全軍,直擊前燕國都鄴城,他們多半害怕你的威名,會棄城逃回遼東后方、或者出戰與咱們決一勝負,那立見分曉,這是最好的局面,如果他們據城固守,那周圍的百姓和兵鎮就都是我們的了,后援充足,堅持不了多久,前燕自會潰敗。”說完他看了看桓溫,桓溫陰沉著臉沒說話。
郗超接著說:“我也知道明公一向謹慎,怕會認為此計雖鋒銳但欠穩妥,勝負難定,如果想要一個萬全之策,那不如停兵黃河、控制水路運輸和周圍區域,加強儲備,收割糧食,等到明年夏天再繼續進軍。雖說拖延了一些時間,然而確實最穩妥。”
桓溫聽過仍然不語。
郗超道:“舍此二策,便只有下策了,就像這樣穩步推進,逐一收復,但是不速戰速決,當戰事拖延至秋冬后,水道水量減少再被凍上,軍糧供給會出問題,而北方降溫,我們都是南方士兵,并沒有御寒的準備,到時候真的會很麻煩。”
可惜的是桓溫還是采用了下策。
郗超雖然謀略無雙,但是看來就不如袁喬,要是袁喬在,他不會讓桓溫做選擇題,他這種性格,怎么可以讓他選?直接出答案就完了,然后幫助桓溫決定,解除他各項顧慮,所以有一個好的能夠信任的謀臣,何其重要。
桓溫也不是沒有機會得到天下第一謀臣的,可惜讓他自己浪費了,袁喬死后,王猛來了,主動和他見了一面,可惜最后把他否定了,可能就是覺得桓溫這個猶豫不決的性格,他不是很喜歡。
現在站在桓溫身邊的要是袁喬或者王猛,那場面,嗯,無法想象………
晉末風云錄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