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秦逐漸穩住關中,開始與后燕慕容垂通好,慕容垂畢竟有了這年紀,越來越討厭戰爭,于是真的和后秦關系不錯起來,姚興還在境內找到了慕容寶失散多年的一個兒子,誠心誠意送了回去,慕容垂特別高興。 但是北方的魏王拓跋珪這時卻風頭越來越盛,和后燕摩擦也越來越多。 這兩家不是親戚嗎?可不是嘛,慕容垂是拓跋珪的舅姥爺,親的。本來兩家也特別好。 但是拓跋珪實在是太厲害了,當年苻堅善待六歲的拓跋珪,將他交給了仁厚的劉庫仁扶養,讓他長大后接手代國,延續拓跋家的香火血脈,可以這么說,沒有苻堅就沒有后來的拓跋珪。 拓跋珪十五歲那年稱代王,后又改稱魏王,沒想到,這時手下有兩個部族首領叛逃了,分別是護佛侯部的侯辰、乙弗部的代題。 諸將都很憤怒,這也是太不給面子了,要前往追趕,殺之。 拓跋珪卻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氣度,對諸將說:“不要追趕了,讓他們走吧。” 眾將不解,問道:“大王,這是何道理?” 拓跋珪道:“原因有三,其一,這兩位的先代忠于職守,我們不能對他們的后人趕盡殺絕。 第二,我剛稱魏王,事業初創,人心不安,也是情有可原的,也不怪他們不信任我啊。 第三點,他們早些跑了也挺好的,像這樣不忠誠的人留在身邊有什么用途呢?” 諸將于是對他刮目相看。這些話從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君主嘴里說出來不得不讓人感嘆。 也是因為他與慕容垂這樣的親緣關系,兩國一直合作的非常愉快,慕容垂經常出兵幫助這個外孫子,而拓跋珪也確實能征善戰,謀略無雙,當初想弄死他的劉顯,就是那個想占他母親便宜的家伙不停地整事。 代國是拓跋家的,誰說就得你拓跋珪當大王?于是他又立了個代王,這人拓跋珪的叔父拓跋窟咄,當初代國大亂,年幼的拓跋窟咄僥幸逃生,被苻堅安排到長安,隨皇子們一起在太學讀書。 劉顯將拓跋窟咄接回,派兵跟隨他攻打拓跋珪,拓跋珪在內部不穩,陸續有人叛逃的情況下,向慕容垂求救兵,自己從弩山前往牛川,駐扎延水,和慕容垂之子慕容賀膦在高柳會合。 之后拓跋珪大破拓跋窟咄,俘虜了他的全部部眾。 慕容垂覺得小孫子不錯,派使者帶著西單于的印璽,封授給拓跋珪,封他為上谷王,拓跋珪卻不肯接受,為啥呢?我魏國雖小,但是咱們是平等的,怎么能接受你的封受呢?那我不自降一級了嗎?那不行,可見拓跋珪多有主意。 之后拓跋珪親自到馬邑南部,繼續征討他的死對頭劉顯,劉顯別看心術不正,能耐也不行,被拓跋珪一路追擊到彌澤,打得屁滾尿流,只能流亡西燕,拓跋珪收集編他的全部部落,這一年,拓跋珪十六歲! 之后他盯上的劉衛辰,自己的爺爺拓跋什翼犍和劉衛辰斗了半輩子,最后毀在了劉衛辰手里,拓跋珪死活不能放過他,在鐵岐山率軍攻打劉衛辰,劉衛辰這回遇到克星了,基本就是被單方面碾壓,部眾潰散,父子奔逃。 拓跋珪消滅了劉衛辰部,抓了劉衛辰的子弟宗族同黨,共五千多人,不分老少,全部殺掉,給滅族了!可見這小子有多狠,這一年拓跋珪十九歲! 拓跋珪是這樣的,有仇必報,心狠手辣,而且有強烈的占有欲,自己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弄到手。 之后劉衛辰被拓跋珪追上斬殺,他的三兒子劉勃勃,逃命薛干部,又稱叱干部,拓跋珪得知后窮住不舍,遣使威脅薛干部,要求其首領交出劉勃勃。 部帥太悉伏拒絕交出,也沒敢留,而是遣使護他去了長安,交給了姚興。 姚興見劉勃勃相貌奇偉,很是喜歡,于是任命他為奉車都尉,隨駕身邊,并常常參聽國事,后又封他為陽川侯,升授安遠將軍鎮守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