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提名。
對于封建時代的中下層人士來說,科舉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而且幾乎是唯一的魚躍龍門的機會。這種公開取士的方式相對來說也是一種公平的競爭,完全是憑才智學識取勝,在事實上達成了溝通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作用,達到了社會人才流動的目的,也是造就唐宋明清相對較長的統治時間的最寶。
然而正所謂物極必反,當一個事物發展到極致的時候,其本身的缺陷就會被放大到極致。隋唐科舉制度不完善,當中人為的控制和影響會很大,所以才會有李林甫“野無遺賢”的鬧劇。然而到了宋朝,隨著配套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人為影響科舉的難度變大,卻已經有了僵化思想的苗頭。乃至到了明朝,開八股取士制度,反作弊和反人為影響走到極致,可造成思想僵化的惡果也愈發明顯。
這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典型案例,倒不是說誰比誰傻,而是基于現實的無奈,包括到了二十一世紀,這種情況也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回到如今,大明已開國近半個甲子,加之又是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大義建國,普天之下人人都已認定大明帝國的正統地位,除極少數特例之外,全天下的讀書人都以科舉出仕為第一選擇。
現下剛開國不久還好,為了填補各地的官員空缺,朱元璋還時不時直接特批國子監學生外放為官。不過這條捷徑也不是誰想走都能走,官員推薦、父輩余蔭必然造成極大的不公平,好在這個年代國子監的教育質量還有保障,所以也早就了一批可用之才。
而對于更多的人來說,科舉才是真正的正途,這也使得大明的科舉從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各路英杰在這條堪稱獨木橋的道路上浴血拼殺。
看著甚至還有兩鬢蒼蒼的“老人”,也不知是激動還是真的已經老到走路都打顫,蹣跚著進入考場,徐欽不由得再次衷心地感謝滿天神佛,感謝蒼天從一開始就將自己從這條瘋狂的道路上給摘了出來。
否則即使穿越到這個六百年前的時代,自己空有一腔學識和抱負,恐怕也將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大概唯一的出路就是毛遂自薦,去給朱棣做狗頭軍師?
想到這里,徐大少很無良地暗笑了一聲。
“學生定海張信,拜見徐僉事!”直到張狀元的這一聲突兀的招呼,才將徐欽從這種莫名的感慨中拉回了現實。
“原來是張舉子!多日未見,氣色好了許多呀!”
“都是托僉事大人的福,點醒了學生。”
“呵呵,不過是舉手之勞,張舉子才學非凡,若是因為些許小事而耽誤了報效朝廷的大事,那才是不值當。本官能幫你的也就僅此而已,在此謹祝張舉子金榜題名、一舉奪魁!”
“承僉事大人吉言!學生定當全力以赴,不負僉事大人謙讓之恩!”
說完,張信猶如磕了兩斤違禁品似的,精神頭一下就上來了,豪情萬丈地說了一這一句,也不等徐欽再說什么,轉身就昂首闊步進了考場。
徐欽微微一愣神,等他都快要進考場大門了,這才反應過來,原來他這是以為之前那首詩真是自己即興所作,更誤會了自己才學蓋世了!
阿彌陀佛,無量天尊,我徐欽發誓這真不是故意的。這事兒看來也沒法解釋了,徐欽只得心虛地抹了一把額頭的冷汗。
明代自朱元璋起,便制定了明確的科舉制度,直至之后滿清入關之后也繼續沿用,其內容、制度變化不大,有的都只是一些小細節上調整。
會試,乃是明清科舉正式考試的第三輪,一般在鄉試的次年春天由禮部主持在京師統一舉行,故也稱“春闈”、“禮闈”。
通常情況下,明代會試取三百人左右為貢士,這批人再參加此后緊接著舉行的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