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是高尚者的墓碑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強極必辱,物極必反。
軍事上是天才,卻在政治上是白癡的人太多了。
很遺憾,作為新羅馬帝國皇帝兼西方世界軍事聯盟元老之一,以及彌賽亞宗教神權統治的堅定支持者和忠誠擁護者的查士丁尼七世,明顯二者都不具備。
歷數他統治下的新羅馬帝國的對外戰爭,除了最初吞并了幾個加起來人口都不足一百萬的城邦國家,其余的對外軍事行動都是以新羅馬軍的慘敗結束。
星歷1888年1月3日,因與錫蘭國的紅水銀貿易爭端,新羅馬帝國不宣而戰,動員海、陸軍二十五萬,悍然入侵錫蘭國。
星歷1888年1月31日,大夏皇廷不再與教皇國進行外交斡旋,宣布與西方徹底決裂。
2月1日,在接到臣屬國錫蘭的求援后,大夏帝國與西方列國宣戰,并以炎凌源中將為錫蘭戰場指揮官,調動十萬國防軍及南海艦隊第三分艦隊支援錫蘭國。
4月3日,經過查理曼王國與葉尼塞王國的調停,雙方簽訂五國停戰協定,宣告正式停戰,錫蘭戰爭以新羅馬帝國的失敗而告終,新羅馬軍傷亡二十萬人。
同一時間,新羅馬帝國丟失邊境重鎮伊斯曼市。
星歷1889年8月16日,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爭持續至今,新羅馬帝國節節敗退,丟失了三分之一的國土,損失了大約五分之二的軍隊,局勢岌岌可危。
可就是這軍事上的慘敗,也不足以讓查士丁尼七世懊悔他的愚蠢,在政治上他強壓前線將領,戰敗的將軍被他用鐵錘砸死,如此苛刻致使將領們陽奉陰違,發往首都的戰報充滿了謊言。
私吞聯盟物資、扣押盟國資金、搜刮民財……種種行為使得新羅馬帝國在政治和外交上舉步維艱,拜占庭帝國倒戈進攻新羅馬帝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真正體現查士丁尼七世愚蠢的是新羅馬海決戰,他的無能和蠢,連博爾吉亞一世都開始考慮這個盟友的價值。
保存實力,消極應戰。
致使教皇帝國海軍戰敗,海軍艦艇損失殆盡,大型軍艦全沉了海,三十萬南十字禁衛軍陣亡,西大洋制海權喪失。
曾經,新羅馬帝國是教皇帝國最忠誠的盟友,如今,卻是成了聯盟的拖油瓶。
查士丁尼七世,他的野心已經遠遠超過了能力,這注定使他成為尼祿那樣的皇帝,再一次把羅馬人的國家推向深淵。
而這個時代的羅馬人,已經不具備建立新的王朝的可能,從羅馬人自己放棄羅馬城的那一刻起,他們就不在具備了。
想當初,在查士丁尼成為新羅馬帝國皇帝的那一年,鐵之教皇還沒有對抗樞機會的實力,楚子璇也只是大夏祁王而不是大夏帝皇,威廉二世、狄奧多西一世、塞利姆一世都沒有登上權力的巔峰。
而查士丁尼卻早已經掌握了新羅馬帝國的權力,在這個國家他擁有絕對的統治力。
相比于他們,查士丁尼本有大把的時間,但是七年過去了,當世界大戰的炮火響徹世界時,他和他的國家卻完全沒有準備好。
更要命的是,查士丁尼七世接受不了這一點,在他的構想里,新羅馬帝國至少得是歐羅巴東大陸的霸主,而他也絕不會屈居于隆·博爾吉亞、楚子璇等人之下。
他對于戰爭,和通過戰爭所建立的功業有著執著的追求。
正如新羅馬帝國的元帥凱塞林所說:“查士丁尼并不是要這要那,他想要的就是戰爭,即使通過和平方式能夠達到他所要求的兩倍,他也不會要。”
但這份野心,已然超出了他個人能力的極限,也超出了新羅馬帝國這個國家的極限。
新羅馬人一度相信了查士丁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