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大臣分成兩派,一派支持五皇子,一派支持二皇子。
五皇子是宮中良妃所出,地位貴重,這位良妃與皇后本是一派,太子出事,原本跟隨太子的官員有許多轉到了五皇子的門下。而二皇子,他是張惠妃所出,若要真的論起來,二皇子才是圣上的嫡長子,該立為太子的是他才對。
圣上在潛邸時,當時是太子妃的張妃產下了如今的二皇子,后來張家獲罪,張太子妃被貶郁郁而終,圣上才立了現在的皇后為太子妃,生下第三子,也就是后來的太子。圣上的長子是潛邸一位心大的侍妾避過了每次事后的湯藥偷偷生下的,圣上一向不喜,后來還生病死了。
圣上登基后,替張家平反,卻一直沒有恢復張太子妃的封號,讓二皇子的身份相當尷尬。明明他就是身份尊貴的嫡長子,現在竟連嫡也占不住。
但是圣上不承認,許多守舊的大臣卻是認的。皇室正統不可亂,二皇子就是圣上的嫡長子,這事連先帝都是認的。再者二皇子為人謙遜恭謹,在朝中頗有威望,可堪大任。
圣上對原本的太子也沒有十分滿意,對大臣們的站隊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也導致了朝中支持不同皇子的大臣斗得很是厲害,尤其是太子出事后,二皇子派的大臣和五皇子派的大臣時常為了一點小事爭吵。
蕭府如果沒有出事,應該會站到五皇子那一邊,蕭家嫡出的蕭顯宗與五皇子打過交道,據說兩人頗為意趣相投。
想到蕭顯宗,蕭顯重心情復雜。蕭顯宗比他要小一歲,已經訂了親,因為那小姐要丁憂,兩人的婚事就被推遲了。蕭顯宗也是好性,為了表示對她的尊重,連個通房也沒有。只可惜這親事最終也沒有成,聽說蕭顯宗下獄后不久,這位出孝的小姐就匆匆嫁去了外省。
不知蕭顯宗知道此事后是個什么心情,也不知他死里逃生后有沒有去尋找對方的下落。因為兩人的名字讀音相像,蕭顯重一直對這位嫡出的堂弟很好奇,不經意間知道了他許多事,也對他的音容姿態很熟悉。先前雨夜逃生時,他看著爬上岸后離開的身影就是蕭顯宗,也許他會被刺殺就是受了他的牽連。
不知他現在怎么樣了,聽到五皇子遇害的消息時又會是什么表情。蕭顯重一向不喜歡嫡系的人,他們總是看不上他,愛在他面前擺威風。以前他就算會憤恨,卻也不得不忍下來,因為他不知道脫離了蕭家要何從何去。他的生母在被送入家廟之前,還在為他求情,希望他的父親不要遷怒于他,讓他繼續呆在蕭家。
他不喜歡生母的算計,卻又不得不承認她是一個好母親,這個世上不會有人像她那樣替他著想。他希望自己的母親是端莊的、高貴的,她卻是虛偽嬌媚的,因為她出身商戶,甚至被人覺得是低賤的。他也被打上低賤的烙印,被族里的兄弟私下取笑。他一直為自己的母親是她感到憎惡,卻在她病逝后,心心念念想要幫她報仇。
但最終他沒有報仇,也不知是不是真的有仇。
他已經是成了家的人了,有一個身份不顯的夫人,有一個聽話的女兒,除了這些,他其他什么也沒有,功不成名不就,只能依附家里活著。他仿佛明白娘親在蕭府的無奈,這也是許多人的無奈,個人的喜惡有什么要緊的,為了好好活著,誰不是在忍受著。他只是個普通人,又怎么可能逃過這境地。
娘親已經讓他過了十幾年不用看臉色的生活,他竟不知足,還挑剔起她來,回頭想想,他是不孝的。
他又希望娘親當年能嫁給一個平常人,他生在一個平常的人家,也許會吃一點苦,卻也比受到種種拘束、跟母親過早分離要好。
可惜自己的出身并不由自己決定,甚至連自己的歸處也不一定能由自己決定,就像蕭府忽然敗落自己被席卷其中一般,他什么也決定不了。但是他可以努力,至少他活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