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馬龍讓祝曉月聯系清大、京大、京理幾所大學成立聯合實驗室,以鳳龍科技為主導共同進行芯片全產業鏈研究。馬龍此舉目的是為了深度挖掘幾所大學相關領域的人才,不能最后都跑去米國做貢獻。人都有愛國心,也同時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這些優秀學子去了米國之后,往往被打敗的會是脆弱的愛國心。
若是馬龍給他們提供尖端的科研環境、優渥的生活待遇、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那他們何苦去有職業天花板的異族世界?
所以馬龍在挖掘人才的同時,更是將鳳龍的高級科研人員與這些高校形成交流機制,定期去做專題講座,另外對能參與項目的學生、老師進行小規模的深度培訓,從而加速培養鳳龍科技的本土尖端人才。
米香公司從88年已經開始生產品牌電腦,主要在國內銷售并迅速擴大規模,對其日后選擇馬龍不予置評,他愿組裝就組裝好了,反正研發的事情鳳龍干了,或許不久以后,他們會變成鳳龍產品的組裝廠、集成商也說不定。
從第一學期末開始,看著馬龍如此用功的學習,整天忙個不停,好像后面有人拿槍在追他。蘇瑾就問他原因,馬龍想了想,蘇瑾能考全國第一名,智商肯定沒問題,人品性格又好,把她拉上也似乎不錯。
于是就跟蘇瑾詳細講了世界高科技的前沿動態,以及目前國內該方面的空白、落后之處,當前國內基本靠購買外國的成熟產品,而且好多人也覺得理所應當:世界分工嘛,讓他們費心研究好,咱直接買過來用不就好了?可萬一關系破裂了,西方國家卡我們脖子,不給供了怎么辦?那時候再去研究,就來不及了,或許現在都已經有點兒晚了!
另外高科技意味著高附加值,咱給他一塊錢的純凈沙子,稀有金屬材料,他們產出芯片可能上千上萬的賣給咱們,那么咱永遠是他們的廉價材料供應地?高科技產品傾銷地?還有人才的輸出地?
馬龍的一番話講下來,蘇瑾都有些震動了,她還沒怎么想過,這些科技的東西怎么就涉及到國家層面了?
以前選這個專業的目的就是覺得感興趣,代表著高科技,不管在哪兒工作,若能憑自己努力做出點貢獻就知足了,從來沒從這方面想過。估計很多當前的學生也都有同樣的想法。
再往深里思考下,那就很嚇人了:高科技從來都是受過系統教育的尖端人才研制發明的,讓種地的普通老農種一輩子地也發明不了高端芯片,這不是歧視不歧視的問題,而是根本就不是一個方向。
看不出來,整天看似不著調的臭小子,思想覺悟還挺高,看問題的角度也很獨特。不行,我也不能被落下!
接下來的日子,有了目標、使命感、緊迫感的蘇瑾變得跟馬龍一樣,只爭朝夕的抓緊學習。學霸認真起來還真是厲害,晚了馬龍一學期,但最后學分取得進度基本與馬龍平齊,還選擇了光學科學進行輔修。
正好鳳龍的卡爾蔡司已經步入正軌,西德的同名公司技術也被馬龍以各種手段套取的差不多了,蘇瑾學的理論知識也不少了,也可以去那里學習實踐。
而近在咫尺的鳳龍科技更是成了幾大高校學習的初步實踐基地,也會成為大多數人才的最終歸屬地。
蘇瑾馬龍的學習態度、勁頭也同樣影響了班里同學,再加上馬蘇二人也有意識的表達出他們的觀點,很是影響了一大批直接或間接的學子。
比如他們班同學,比如通過男女寢的他班、他專業同學影響更多的班級等等。一時間“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仿佛又煥發了新的活力。
然而,任憑馬龍蘇瑾認識的人再多,影響的人也有限,更多的集中在了同一年級的同學里面。
為了擴大影響,馬龍跟祝曉月商量,趁著鳳龍科技聯合各大高校成立聯合研究實驗室的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