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道:“請問大公子,既然官拜五官中郎將,那是武職。
在下只聽聞投筆從戎之說,如今天下大亂,公子卻為何棄武從文?”
王粲聽了這話,含著的一口茶水,差點噴了出來。
這諸葛亮怎么回事?
劉琦只是知道其郡望身世,便問出這等淺顯的問題?
這不是主動送分題么?
再說,劉琦是如何對諸葛亮如此熟悉的?
王粲百思不得其解。
劉琦聽諸葛亮出了一個送分題,知道對方已經釋放了善意。
他微笑道:“在我看來,做武將與讀書,并不沖突。
古往今來,唯有讀書,方能明智,唯有知古,方能鑒今。
古之良將如班超,雖然投筆從戎,但亦能手不釋卷。
我自當效仿先賢,雖兼武職,但不能不讀書。”
“多謝大公子賜教,令在下醍醐灌頂,受益良多。”
諸葛亮施了一禮,坦然坐下。
旁邊一個身強體壯之人,小聲道:“孔明,你怎么回事?”
諸葛亮笑著微微搖了搖頭道:“元直,我對大公子印象頗好,并不想為難于他。”
這個時候,與學堂一墻之隔的一間靜室里。
劉表跟宋忠相對而坐。
其實劉表也猜到宋忠的意圖,不愿接納兒子進入學業堂。
所以他親自前來監聽。
其實此前,他心里一直懸著。
所謂知子莫若父,他非常清楚兒子的底細,雖然比較仁孝,但讀書著實不佳。
繼續閱讀
當年氣走三個教書先生之事,都是真的。
以這樣的資質,跟這一幫優秀學子當眾對答,恐怕力有所不及。
可是沒想到,兒子面對眾人的問題,卻侃侃而談,回答的嚴絲合縫,誰也挑不出來毛病。
他不由對兒子有些刮目相看了,興奮的看了一眼對面的宋忠,小聲道:“宋夫子,我兒之答辯,可還滿意?”
宋忠臉上看不出任何表情,淡淡的道:“所提問都過于簡單,想要答錯都難。”
劉表鼻孔微微哼了一聲。
之前兩個問題的確簡單。
但這可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形下,當眾提出來。
要想回答的如此全面,并不容易。
此時,隔壁學堂里,王粲見兩個問題都被劉琦輕松化解。
他沖著另一個學子使個眼色。
那學子站起來,沖著劉琦毫不客氣的道:“請問大公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什么意思?”
劉琦聽了心里好笑,這家伙倒也投機取巧,直接截取了《大學》里的一句話,讓自己釋義。
這樣提問,雖然看似簡單,但其實很難。
只因古往今來,對《大學》的釋義千千萬萬,多如牛毛。
但是釋義水平有高有低,很能顯示一個人的水平。
此時,劉琦只能抬出宋代大儒朱熹的釋義。
他在眾目睽睽之下,緩緩說道:“大學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之品德,學習并應用于生活,使人能達到最完善之境界。
這里大學所指,是指博學……”
他一字一句的解答,在場眾人看他的眼神漸漸變了。
三國之荊州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