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藏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郁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焫,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在藏為脾。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蟲倮。其政為謐,其令云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藏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藏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其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鱗,其政為靜,其令,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味為咸,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帝曰:病生之變何如。歧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帝曰:主歲何如。歧伯曰:氣有馀,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曰:善。
(二)白話文
黃帝坐在明堂里,開始厘正天之綱紀,觀察八方的極遠之處,考定建立五行的常規,向天師岐伯請教說:談論天地的動靜變化,神明因此而有紀綱,陰陽的升降,寒暑的顯現征兆。我曾聽聞你講述五運的規律,你所說的,只是五氣各主一歲而已,而首甲定運,我想進一步探討。鬼臾區說: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太陰火主戊癸。子午之年,少陰主司。丑未之年,太陰主司。寅申之太陽少陽主司。卯酉之年,陽明主司。辰戌之年,太陽主司。巳亥之年,厥陰主司。這與陰陽之理不合,是什么緣故呢?岐伯說:這是明白的道理,是天地的陰陽規律。那些可以數得清的,是人體中的陰陽,然而所能合數的,也是可以計算的。而陰陽的變化,可以數到十,推而廣之,可以到百,可以到千,可以到萬。
黃帝說:我想聽你講講它的起始情況。岐伯說: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啊。我閱覽過《太始天元冊》的文字,丹天之氣經過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過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過張翼柳鬼,素天之氣經過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過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就是奎壁角軫,是天地的門戶。觀察氣候的起始,是道的產生之處,不能不通曉。
黃帝說:說得好啊!談論天地,是萬物的上下,左右是陰陽的道路,不知這是什么意思。岐伯說:所謂上下,是說歲時的上下可以看到陰陽所在之處。左右,是說在上面可以見到厥陰,左邊是少陰,右邊是太陽。見到少陰,左邊是太陰,右邊是厥陰。見到太陰,左邊是少陽,右邊是少陰。見到少陽,左邊是陽明,右邊是大陰。見到陽明,左邊是太陽,右邊是少陽。見到太陽,左邊是厥陰,右邊是陽明。這就是所謂面向北方來確定位置,是說能看到這些現象。黃帝說:什么是下呢?岐伯說:厥陰在上時,少陽就在下,左邊是陽明,右邊是太陰。少陰在上時,陽明就在下,左邊是太陽,右邊是少陽。太陰在上時,太陽就在下,左邊是厥陰,右邊是陽明。少陽在上時,厥陰就在下,左邊是少陰,右邊是太陽。陽明在上時,少陰就在下,左邊是太陰,右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