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直接挖一個深坑,坑上面搭個幾十公分高的草棚子遮蓋。
這兩種棚子各有利弊,夏天的時候高棚子就好一點,通風透氣,涼快,而且夏季雨多時高棚子不怕水。但冬天就不行了,風大,不保溫。
但矮棚子卻恰恰相反,因為挖的是大坑,夏季住人悶熱潮濕,下雨還容易進水。
但冬天就好多了,一米多深的窩坑可以做到很好的躲避寒風,做到良好的保溫效果,雪一下,直接蓋住了草棚漏風的地方,反而更保暖。
不過也得小心點,弄個透氣孔,不然等雪全部覆蓋窩棚,人容易捂死在窩棚里。
大部分難民逃到秦省時已經秋冬,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帶坑的窩棚好,但又有幾個人有力氣挖坑呢!
所以這些窩棚里,除了南家溝附近的難民因為有親戚接濟幫忙,住的是帶坑的窩棚,大部分難民住的都是草棚子。
此時天剛剛亮,大部分難民窩在窩棚里一動也不敢動,強忍著寒冷和饑餓。
侯小歌通過精神力四下觀看,一個個兩三米見方大小的窩棚里一家人蜷縮擁抱在一起,保護著最后的一絲溫暖。
隨著車子越走越遠,人流也越來越多,很多老弱難民身披白雪揣著手,縮個脖子在大路上不停的走動。
前世要不是看過大染房那部電視劇,侯小歌還不懂這些人來回走的意思。
但看電視劇后,彈幕讓侯小歌知道這些人起來這么早的原因是什么了。
這些老弱難民新因為沒有地方棲身,在一個地方待著容易凍死,所以只能不停的走動,讓血液循環,暖和點。
隨著板車越往火車站附近走,這種情況越多,許多難民因為剛到秦省,只能隨便找個地方避寒。
但寒流一來,不少難民沒死在老家卻命喪到了他鄉。
到了火車站附近,侯小歌看見不少蜷縮在角落凍死的老弱。
穿越1942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