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和兩人一起吃。
畢竟他們在村里住的久,知道怎么安排伙食能不挨餓。
時萋?lián)u頭表示要單開火。
江淑月有些不滿,覺得兩人是一塊來的,又都是女知青,應(yīng)該在同一戰(zhàn)線才是。
眼神示意了幾次,看時萋不為所動就扭頭和四個男知青一同搭伙了。
第二天韓國棟為了讓四人能夠盡早完成囤柴火任務(wù),便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帶著他們上了鳳凰山。
如時萋預(yù)計的一樣,單單是走到山腳下就用了一個多小時。
上山的路上還遇到不少村民。
這個方向上山的人大部分都是從西代村過來。
其他村上山的路與他們這個方向不同。
但相同的是,山腳這一段路上的野菜、野果幾乎被擼的絕了跡。
小型的獵物,野雞野兔這種,更是連個影子都沒有。
就連干樹枝也得更往上走一些,才能撿到。
“看見了吧,不早點(diǎn)來撿,等再過些日子都得進(jìn)深山。”韓國棟朝密林深處比劃了一下。
深山可不是好去的地方,因往里去的人少,幾乎沒有路可走。
樹林灌木又密又雜,影響視線不說行動也受阻。
隱藏在植物中的蛇蟲鼠蟻繁多,要是被毒蟲咬上一口,不要命也難受的很。
撿柴火這活沒什么技術(shù)含量,難點(diǎn)在于背下去,扛回家。
一人捆上一大捆后,又是拖又是拽的往上下走。
江淑月長得較小,還沒到山下就要哭了。
“歇一會吧,繩子磨的我手心都紅了。”
韓國棟無奈的放下柴火:“這才多大會,后頭還有一個小時的路呢。”
“就不能在近處撿點(diǎn)嗎?這也太遠(yuǎn)了……”
眾人坐到半路邊,耳朵里全是江淑月的碎碎念。
“大壯,你堅持住啊,先別睡知道嗎?”
時萋順著聲音往后看過去。
一個中年男人從山上往下走。
因走的急,時而踩到凸起踉蹌著勉強(qiáng)穩(wěn)住了身形。
離的近了些,看清楚他身上背著個人。
韓國棟看到人率先迎了上去:“楊叔,這是怎么了?”
“韓知青啊,太好了,你幫我背一會你牛壯叔,我這會卸勁兒了。”
快穿:宿主和我每次都心驚膽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