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九個等級,由官方指定的人選擔(dān)任中正官,對當(dāng)?shù)氐娜瞬胚M(jìn)行評級。而評級的標(biāo)準(zhǔn)根據(jù)家世和個人能力。
曹操沒死之前,為什么沒有稱帝,主要原因還是他提出的唯才是舉的政策極大的觸動了整個士族階級的利益,整個大漢的士族群體不答應(yīng)。
即使你平定中原,統(tǒng)一北方,兵鋒所指,無不臣服,是這個時代最璀璨的將星,在大漢士族的反對聲中,你依然無法代漢自立。
曹操死后的次月,早已經(jīng)取代荀彧成為整個中原士族之首的陳群,立刻向曹丕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官員選拔方案。
曹丕知道這是整個天下士族的一次試探,如果自己不答應(yīng),也會如同父親曹操一樣,永遠(yuǎn)無法取得這幫士族的忠心。
赤壁之戰(zhàn)后,他父親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口號,已經(jīng)幫他把一部分有才之人選拔出來,加上一直矗立在大漢之巔,擁戴他們曹家的那些世家大族。
也到了該和這些既得利益階層分紅的時候了。
當(dāng)年劉邦離世前,立下的約定:“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同樣是為了保護(hù)自己子孫后代的利益,以及功臣集團(tuán)的利益。
最終曹丕同意了以陳群為首的士族階級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取得了士族的忠心,大漢也因此走到了盡頭。
九品中正制剛開始的時候,家世確實只是作為參考。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司馬氏取代曹魏承接天命建立晉朝開始,基本上人才的選拔,已經(jīng)不看個人的能力和品德,而是只看重門楣家世。
出身寒門者個人能力再強(qiáng),評語再高,頂破天了,也只能做到六品的官職。而許多個人能力低下,品德敗壞,卻出身豪門者,起步就是五品的高官。
于是就形成了當(dāng)時比較畸形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豪族”的局面。
這也導(dǎo)致了兩晉時期,與其他歷史階段相比,人才如此匱乏的重要原因。
當(dāng)然,九品中正制也并非一無是處,至少,曹魏建立之初的官員選拔制度,還是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人才,也為之后的隋唐科舉制度提供了一些寶貴的經(jīng)驗。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