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在主位上,一位白發蒼蒼的退休老太監悠閑地品著茶水。
“綸兒,關于那個袁彬的妻子王氏,你查找得怎么樣了?”
南京太常寺少卿牛綸恭敬地回答道:“叔父,侄兒已經派手下人前往鏢局查找了,希望能夠盡快找到她的下落。
最新的線索顯示她曾在太平府現身,侄兒隨即派人前往搜尋,卻一無所獲。
大明疆域遼闊,若她藏匿于深山之中,尋找起來確實如同大海撈針!”
牛玉,這位退休的太監,輕描淡寫地表示,只要侄兒真心尋找,即使最終無果,也無須介懷。
在品茗之際,牛玉察覺到了牛綸臉上的憂色,于是打趣道:“侄兒,你有何心事?難道是為那女子之事煩惱?”
牛綸拱手請教:“叔父,侄兒不解,商輅為何要尋找這女子,甚至還要我們插手?
他的地位即便在貶謫之鄉,地方官員也不敢怠慢。
更何況,若直接請求地方官協助,豈不是更為高效?”
牛玉輕瞥了牛綸一眼,緩緩道:“此事并不簡單。
我們親自尋找,可以確保秘密不外泄。
若是地方官介入,萬一逼急了她,她胡言亂語,當年的事情一旦被曝光,后果不堪設想。
尤其是她手中的北征事跡,記載了一些不宜公開的秘密!”
牛綸靠近牛玉,為他輕揉肩膀,低聲道:“叔父,能否告知侄兒其中的緣由?”
牛玉笑著囑咐:“輕點,左邊重點。”
接著牛玉輕聲道:“你真的想知道?”
牛綸連連點頭,他對當年的真相充滿了好奇。
牛玉眼中閃過一絲迷惘,開始回憶往事:“當年的英宗皇帝確實非同一般,少年登基,英明果斷,絕非外界所傳那般不堪。
你要明白,民間流傳和史書所記載的,往往只是官員想讓你看到和聽到的。
英宗當年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在針對文官勢力方面,他恢復了洪武朝的制度。
只要年過七十就不能在朝為官,但楊士奇這些人,怎么會放棄手中的權力?
權力的誘惑,誰又能抵擋得住呢?
有趣的是,年輕一輩的官員,既不滿英宗恢復洪武制度的提議,又渴望那些資深官員早日下臺,為他們騰出上升的空間!”
“叔父,您瞧瞧,他們這群人為了爭奪權力,真是無所不用其極,連自己的前輩都敢算計!”
牛綸心中暗自竊笑,這些官員們表面上都表現得十分道貌岸然,骨子里卻是自私自利的。
牛玉也忍不住笑出聲來:“你叔父我是個旁觀者清,看得透徹。
想想看,為了權力,兒子殺父親的例子都不少,一個老前輩在他們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呢?
這些勾心斗角的事,是絕對不能寫入史書的。
史書上記錄的,都是他們互相謙讓、裝模作樣的場面,真實情況卻是既想當權又想保持后世名譽!”
我爺爺可是大明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