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朱見深緊鎖眉頭。
仿佛烏云密布的天空,讓人不寒而栗。
暗中想道:“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制裁這三個孩子了嗎?”
聲音中透露出深深的無奈。
兵部右侍郎劉大夏深知皇帝的脾氣。
他謹慎地回答道:“陛下,天下間不平之事,就如同繁星點點,數不勝數。
您是天下共主。
無需在這些瑣碎之事上過于糾結!”
然而,朱見深卻并沒有被說服。
反駁道:“劉侍郎,照你這么說。
難道這些百姓的事就不是事了嗎?
那么,朕倒想聽聽,究竟什么才算得上是大事?”
劉大夏見皇帝開始不悅,心中一緊,卻仍然努力保持鎮定。
這時,刑部尚書張鎣站了出來,他輕聲說道:“陛下,若真要處置他們。
也并非無法可想。
雖然無法施以死刑。
但流放或牢獄都是可行的選擇!”
朱見深沉默了片刻,他在心中權衡著各種利弊,放過這三個孩子?他不甘心。
可是,若是處置不當。
確實有可能損及自己的名聲。
畢竟這涉及百姓,萬一后世之人,說他為了給一個死去的孩童申冤,強行殺了另外三個孩童,豈不是罵他是昏君?
一旁的太子朱佑極突然開口道:
“父皇,兒臣有個問題想請教群臣!”
他的話語打破了沉寂的氛圍。
朱見深點了點頭:
“極兒,你想問什么就問吧!”
朱佑極站起身來。
他的目光在群臣臉上掃過:“諸位大臣,你們都是我大明的博學之士。
本宮想問,若是遇到了蝗蟲災害,我們通常該如何應對?”
劉大夏回答道:“蝗災乃是上天降下的警示,意味著人皇治國或有疏漏。
此時,我們應該迅速建廟祭祀。
祈求上天的寬恕!”
朱佑極聽后,嘴角勾起一抹譏諷的笑意:“劉侍郎真是能說會道呀。
那照你這么說,天下間只要有不平之事,就都是皇帝的錯了?
難道你們大臣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
群臣被問得啞口無言,無人敢再開口。
朱佑極見狀,繼續說道:
“本宮剛剛說的并不是蝗災,而是單獨的一只蝗蟲正在啃食百姓的糧食。
劉侍郎,你認為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應該如何處置這只蝗蟲呢?”
劉大夏微笑著,臉上露出幾分狡黠,仿佛已經預料到太子的問題。
他回答說:“太子殿下,對于蝗蟲,我們需要根據它們的數量來決定行動。
如果只是一小群,那就像是獵人瞄準一只兔子,我們必須迅速而準確地消滅它們。
否則它們就會像兔子一樣狡猾,消失后再度出現,浪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朱佑極點頭表示理解,他接著問道:
“那么,在消滅蝗蟲的時候。
我們會區分它們是幼蟲還是成蟲嗎?”
劉大夏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會。
對我們來說,無論是幼蟲還是成蟲,都是破壞莊稼的敵人。
我們必須將它們一概格殺。
我記得,在大唐貞觀初年。
曾經發生過一次嚴重的蝗災。
當時的情況是由于上一年的大水災和今年的干旱,導致了蝗蟲的大量繁殖。
皇帝李世民為了祈求上天降下甘霖,寫下了罪己詔,向上天和百姓表示他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