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今天下大亂,群雄逐鹿。
幽州牧劉虞,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動蕩不安的邊境。
劉虞任幽州牧期間,以仁德治世,心懷百姓。
他對待鮮卑、烏桓、夫余、濊貊等外族,秉持著公正與寬容。
用智慧和勇氣,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沖突。
他的仁德之名,在外族間廣為傳頌。
這些外族無不敬重他的為人,對他充滿了敬畏之情。
因此,外族們隨時朝貢,不敢侵擾幽州之地。
百姓們在劉虞的庇護下,過上了相對安穩的生活。
他們心中充滿了感激,傳唱歌謠贊頌劉虞的功德。
悠揚的歌聲,曾在幽州的大地上回蕩,慷慨地訴說著劉虞的偉大事跡。
然而,命運卻總是充滿了變數。
劉虞最終死于公孫瓚之手,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震驚了整個幽州。
百姓們悲痛欲絕,他們無法接受這位仁德之主的離去。
而那些曾經受過劉虞恩惠的外族們,也紛紛為他的死感到惋惜和憤怒。
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人,得知劉虞的死訊后,忠義憤發。
他們對公孫瓚的惡行感到無比憤怒,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燒。
孫瑾是曾經輔佐劉虞的忠臣,眼中閃爍著淚光。
他緊握著拳頭,大聲道:
“公孫瓚此賊,殺害劉使君,天理難容!”
張逸和張瓚也同樣悲憤不已,他們齊聲道:
“我們一定要為使君報仇!”
于是,他們不顧自身安危,大罵公孫瓚。
他們的罵聲如同一把把利劍,直刺公孫瓚的心臟。
公孫瓚久經戰事,豈是善罷甘休之人?
他殘忍地將孫瑾、張逸和張瓚殺害,以儆效尤。
劉虞舊部的忠義之舉,在幽州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他們的行動,更加襯托出劉虞的光輝形象,有人甘愿為忠義赴死。
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人,在得知劉虞的死訊后,同樣悲痛萬分。
他們下定決心,必須要為劉虞報仇,才能告慰他的在天之靈。
一般的謾罵,公孫瓚根本不在乎,必須起兵。
經過商議,他們決定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迎劉和入幽州。
閻柔在邊民之中,非常有威望,一直對劉虞敬重有加。
他得知眾人的推舉后,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
閻柔帶領著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人,集結兵馬,開始了他們的復仇之路。
他們四處聯絡志同道合之人,壯大自己的力量。
同時,他們也積極與烏桓溝通,爭取他們的支持。
在閻柔的努力下,一支強大的復仇之師逐漸成形。
劉和在得知父親的死訊后,悲痛欲絕。
他毫不猶豫地踏上了歸程,和閻柔等人會師。
這是他為父親報仇的機會,他不能錯過。
一路上,劉和心中充滿了感慨。
他想起了父親的仁德和慈愛,想起了父親為了幽州百姓所付出的一切。
劉和暗暗發誓,一定要繼承父親的遺志。
好好為幽州百姓,創造一個和平、安寧的生活。
眾人順利會面,互相寒暄。
劉和激動后,又恢復冷靜:
“我軍勢單力薄,要和公孫瓚斗爭,絕非一件容易的事。”
鮮于輔眼神中帶著一絲期待,寬慰道:
“公子,我們可以借助袁紹的力量。”
劉和微微皺起眉頭,搖了搖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