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這幾個問題也是多位同志問過我的,可能我回答得不夠精準,還麻煩郝總解釋一下。”
這個問題,引起了在座所有人的關注。
如果產能擴展性不佳,或者成本過高,那么這種電池的市場前景必然會受到限制。
“感謝羅柿長的提問,這問題問得很好,也是政府和消費者最為關注的方面。”郝強認真回答道。
“目前,我們公司的年產能約為4GWh。
假設一輛電動汽車的電池容量為50千瓦時,那么我們現在每年可以滿足8萬輛電動汽車的供應。
要達到一千萬輛的供應量,至少需要500GWh的產能。”
郝強繼續解釋:“從技術角度和現有的礦產資源來看,達到這個目標并不困難,就是不斷復制現有生產線來實現。
當然,投資成本比較高,平均每1GWh的投資成本約為5億元。
也就是說,要滿足每年一千萬輛電動汽車的電池供應,工廠投資至少需要2500億元。”
談到成本問題,郝強詳細分析道:“在價格方面,每50千瓦時的電池包,我們預計向汽車工廠的供應價格為5萬元左右。
考慮到各個環節的加價,到消費者手中的市場售價可能會達到7萬元,甚至更高。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隨著產能擴大和技術提升,這樣的電池包,市場售價有望降低到5萬元左右。”
一輛售價十幾萬的傳統燃油車,其發動機成本通常在1.5萬到3萬元之間,變速箱成本在1.2萬到2.25萬元之間。
新能源汽車雖然不需要傳統發動機和變速箱,但需要電機和其他相關部件。
綜合考慮,在相同配置下,售價十幾萬的電動汽車的制造成本可能會比燃油車高出約3萬元。
如果經常開車的話,購買新能源汽車比較劃算。
好處就是,環保、靜音、加速快、長期使用成本低;
劣勢也比較明顯,充電時間長、依賴充電站、電池安全隱患,冬天電池衰減非常明顯。
郝強總結道:“因此,在初期階段,相同配置下,電動汽車的成本會略高于同級別的燃油車。
如果我們希望加速電動汽車的普及,前期可能還需要國家政策性補貼來支持產業發展,特別是建設大量的公共充電樁,方便充電。”
羅柿長說道:“郝總的分析很透徹,我這邊暫時沒有問題了。”
一位領導說道:“郝總對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比較熟悉,剛才所提到的需要國家政策性補貼支持發展,補貼多少合適呢?
國家支出了,所帶來有哪些好處?
不可能單方面的支出,否則,新能源行業依然發展不起來的。”
郝強說道:“發展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時,補貼較多一些。
如果補貼少,那消費者不買賬。
新能源車的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這就看國家如何選擇了。”
郝強補充說明了政策補貼的一些注意事項,有些新能源汽車公司利用這個政策漏洞賺錢,根本不是研究車。
車子內部啥都沒有,就是一個外殼而已。
國家補貼不能直接發到車企,并且,不同規格的汽車、電池容量、電池技術水平,補貼是不一樣的。
前世,我國自2009年開始推廣新能源汽車,2010年出臺補貼政策,補貼額度非常大,只要是新能源車,每輛車至少五萬塊錢。
在補貼政策的鼓勵下,大批社會資本進入這一領域,這使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在推動市場發展的同時,也滋生了一些騙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