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是決定考試成敗的一題,可謂至關重要。
靜心凝神,且來分析題目。
此題出自《論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意思很簡單,以政事領導民眾,是居上臨下,雖是法制禁令,效果不能深入人心。
這當然有下句,下句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通過對比法治、禮治對比,肯定了禮治。主張以禮治為本,以法治為末。
在杭州時,緒山先生讓徐言練得最多的就是破題。是以他如今對于題目的切入很有想法。
細細思忖片刻,徐言提筆寫道:圣人論治,而辯其應于心跡焉。夫政刑可以暫約其民,此跡應禮可以漸洽其民,此心應也。知此可以論治矣。
簡簡單單兩句話,將圣人討論治國之道引到自己對于此事的看法,可謂精妙。
破題之后,接下來要寫的便簡單了,徐言醞釀一番,提筆揮毫一氣呵成。
“想昔夫子之意,凡為治者,與其禁民為惡,不若教民為善。蓋民不自知其惡,感而心乃愧焉。
嘗試較之,政刑也者,所以禁民為惡之具也;
德禮(也者),所以教民為善之具也。
其初同開道之,其次同整齊之,而其究不同者。
有如道之者以政乎,齊之者以刑乎?曰惟是國家之科飭,而斷行之,以此苛察為治體,以整頓為治功,期旦夕而考民也。為之民者將必苦其操切,習以規避,以其跡逃吾政刑之及,意伺吾政刑之弛,彼其兢兢焉有所不為也,姑以此為奉君上之事,而于其身心若其不相與然者,謂非恥之一念喪乎?蓋上修政而下以其耳目承之,上修刑而下以其形骸承之,上下相羈束以成此治也。
有如道之者以德乎,齊之者以禮乎?曰惟是生民之受中潛修而昭錫之,以此表正為治體,以風勵為治功,需歲月而觀民心者也,為之民者將必樂其薰陶,漸自開悟,不甘與吾之德禮為二,且思與吾之德禮為一,彼其慈慈焉有所為也,直以此為吾身心之事,而于君上不當有煩焉者,孰非恥之一念生乎?蓋上修德而下始知有其性,上修禮而下始知檢其情,上下相夾恰以成此治也。
要之政示民以所不可有,德勛民以所固有;
刑治民于其所己著,禮防民于其所未形。
兩者外遏之,故禁雖嚴而不入;
兩者內觸之,故教雖寬而自孚。
察察之治,不可以語淳淳之化,蓋無恥有恥,心跡之判久矣。為治者審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