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德-施瓦辛格:
在得知你想拍攝《終結者》續集時,我真的非常開心,因為這將意味著一個經典系列的重新啟程,但我個人覺得,《終結者》第三部將會是整個系列的分水嶺,稍有不慎,就會讓整個系列滑入深淵,因為前兩部成功的根本,是詹姆斯販賣了觀眾從未見過的真實刺激。
多年以來,人們只要一提起科幻電影,那就必然會和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時間旅行等元素相掛鉤,而這些單一的元素,其實就能成為一部電影的核心賣點。
像《外星人.》,《星球大戰》,《回到未來》,這些都是單一元素拓展化的成功案例。
但這些成功的背后,大多都夾雜著溫情。
誠然,這種想法沒有錯。
畢竟,向觀眾販賣他們愿意瞧見的美好,才是一名合格的商業導演該做的事情。
但美好的事物看多了以后,觀眾也會厭倦,于是乎,科幻片中的刺激,就成為了他們的訴求,而在這種情況下,《異形》這樣的科幻片,也就出現了。
雖說《異形》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但實際上,它更應該被歸于恐怖片分類,雷德利-斯科特只是用鏡頭向觀眾展現了無人深空中的驚悚,至于科幻元素?
那種單一的外星生物,是無法滿足人們對科幻的渴求的。
而《終結者》不一樣,又或者說,詹姆斯以濃縮的方式,通過T-的強悍,滿足了觀眾多年以來對科技角色厲害程度的求知欲。
在《終結者》里,T-因為受傷割下臉皮,露出科技眼時,那種血肉分離的特寫,是觀眾不曾見過的畫面,而當T-因為劇烈爆炸卸掉肉身,成為純粹的機器人時,那對莎拉-康納的追殺,更是能讓觀眾的腎上腺素飆升。
雖說詹姆斯用定格動畫的拍攝手法,將恐怖驚悚的氣氛渲染而出,但真正吸引觀眾的,是那壓迫感下的機械生命,以往,人們再拍科幻片時,總會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外星生物,那種軀體上的強悍,會給人一種主觀意識上的虛假,但當詹姆斯將冷冰冰的金屬展現在觀眾面前時,這種現有科技可以做到的真實,才是觀眾覺得T-厲害的原因,當下地球科技可能達到的水準,才是讓觀眾代入《終結者》這部電影的關鍵。
就算這所有的一切依舊是個空殼,詹姆斯根本就拿不出具體的理論支撐,但當電影映射現實,現實能夠支撐后,光是T-刀槍不入這一點,就能讓觀眾認識到,未來,很可怕。
同樣,《終結者2》的成功,也是如此。
很多專家學者只知道,T-1000從地板變成人形的特寫,那是劃時代的鏡頭,變成液體穿過欄桿鉆進直升機的畫面,是科技強悍的體現,而被T-打碎之后的重新拼接,更是影史上的標桿,但實際上,這些都只是片面之談。
詹姆斯為什么要將T-1000設定為液態機器人?
那是因為這項技術,在未來是可以實現的。
六十年代時,就有無數化工企業在研究液態金屬,這種位于現實中的邏輯支撐是《終結者2》成功的關鍵,而詹姆斯那囂張的特寫鏡頭,則能讓觀眾在刺激中瞧見真實。
所以,什么影史上第一個CGI人物?那些都是虛的!
因為詹姆斯并沒有濫用特效,而是通過鏡頭,讓人們找到現實中的恐懼影子。
所以說,如果想要復制《終結者1、2》的‘暗殺、保護’套路來成就《終結者3》的成功,那么我們就得找到一個比刀槍不入T-,肆意變形T-1000還要厲害的還要真實的機器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將老套的追車、槍戰、肉搏、同歸于盡的戲碼,拍的更有意思。
但……
我個人覺得,更加先進且真實的機器人,怕是連詹姆斯自己都想不出來。
所以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