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么。
第二天,張文張武高高興興的背著小書包,里面就一根筆,幾張草紙,墨學堂有,怕孩子們帶來帶去的會弄臟,張老爺子自己有點積蓄,都墊在這些常用的東西上了。
這兒是張家祠堂,祖宗牌位在后進,前廳就用來做本族子弟讀書識字的學堂用,張文張武是里面最小的,坐在第一排,把筆和紙拿出來,興奮的看著先生。
“今天我們來學習《四字經》,這是我們神龍國給孩子們啟蒙用的書,平時我們用的字大多在這上面,只要把這些字認識了,讀書,寫字就不在話下。”
張文張武從四歲起跟著先生讀書,這一讀就是三年,除了四字經,他們還讀了好幾本大賢寫的書,倆人在學業上不相上下,把同族孩子都遠遠的甩在了后面,直到有一天,先生來到家里跟爹說,他已經沒有東西可以教這兩個孩子,準備推薦他們去縣學繼續學習。娘有些不放心,才七歲的孩子如何能去那么遠的地方?他們又沒有多余的閑錢去縣城里租房子,家里莊稼也需要人照料,娘為難的看向爹,爹沉默半響,像是下了決心:“大伯,兩個孩子可是讀書的料?”
繼續閱讀
“這倆孩子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讀書種子。”
“好,娘子,那我們就搬到縣城去,我找點零活干,你給人做點縫補活,不會餓死的。”
“相公,可是……”
“沒什么可是的,難得孩子們有出息,是塊讀書的料,我們不能耽誤了他們。”
娘還想說什么,她怕到了縣城,一家四口沒有收入來源,兩個孩子正在長身體,吃不飽穿不暖,會耽誤他們長大,但夫君是天,他的見識肯定比她好,聽夫君的沒錯,走一步算一步吧。
“我這有點銀兩,你們拿去用,以后兩個孩子出息了,記得還我就行。”老先生從褡褳里拿出十兩紋銀和一封信,遞給張斌,孩子們的爹。
“大伯,使不得,使不得,我才二十多歲,正有力氣的時候,肯定能掙到養家糊口的錢,你那點積蓄都花在學堂了,我們怎么能要你的錢?”爹一個勁的推辭,堅決不要,老先生更是堅決要他收。
“孩子,你不要推辭,我都六十多了,活不了多少年,孩子們有出息不比我帶土里強?聽我的,以后記得還就行,這封信是給縣學的學正的,他當年跟我同過事,應該能幫到孩子。”老先生放下銀子和信就出了門,爹娘送出門外,千恩萬謝,十兩銀子夠他們一家四口三年的吃喝,這份情實在太重。
第二天,張斌一家起了個大早,套上牛車,把家里收拾好了的鋪蓋細軟等裝上車,老婆孩子躺在車上還能睡會兒,張斌駕著牛車朝縣城行去。
縣城離他們的村莊有五十多里地,走路要一天的時間,牛車比人走路也快不到哪去,車上有餅,有水,餓了吃一口,渴了就喝口水,一路沒有停歇,到縣城時太陽都快下山了。
縣城不大,方方正正,長兩里,寬兩里,有四個城門,靠西的一邊還有甕城,環城是一條護城河,此地離神虎國不過二百里地,屬于二級邊防之地,所有縣城都標配護城河,甕城,城墻的厚度和高度也遠超內地城池,在戰爭時這兒就是個要塞,里面儲存有能滿足全縣人一年消耗的糧食,各種守城工具,器械都準備充足,有備無患,而縣官相對于內地還多了個職務,縣團練使,每到農閑時都會分批召集縣里青壯進行軍事訓練,張斌每年都要來練兩次,一次半個月。
進入縣城,縣學在城東,這兒相對離西邊遠一點,張斌先去了縣學,求見學正,在門房處遞上了老先生給的推薦信。
不大功夫,門房就把張斌和張文張武帶了進去,剩下娘一個人在外面看守馬車。縣學規模要大得多,前后三進院子,所有先生,處理公務的都在最后進,頭兩進是學堂,有六個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