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老家魯西南一帶有一句俗語“老娘門上免三輩”,意思就是說,回到了自己母親的娘家要低調,要彎下身子努力做一個小學生,見了認識的,不認識的都要笑臉相迎,以晚輩自居。
這一次,祝坤回到馬廟鄉擔任一把手,并沒有衣錦回鄉的榮光,而是像是回到舅舅家求助的晚輩,真心實意想在老娘家門口做點實事,給舅舅家的晚輩們留下幾十年的好口碑。祝坤書記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這一次來到馬廟鄉,就是想在馬廟鄉推廣種植馬坡金谷,提高金谷的產量,讓馬坡金谷能給馬廟鄉所有的人都能帶來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讓馬廟鄉的所有老百姓,所有家庭都能因為金谷增加收益,帶來實惠。
來到馬廟鄉已經四、五個月了,祝坤基本上就沒有回過家,要么在馬廟鄉間小路,要么就去山城農大。這幾個月,在家里吃的飯沒有在農村地里啃饅頭吃泡面的時候多;和老婆在一起的時間沒有和農大研究生一起的時間多;眼看秋風漸起,樹葉變黃,馬坡金谷到了收獲的秋季。
八月底九月初,雨水較多,溫差漸大,馬海波地里的清香味卻一天比一天濃。40歲的馬海波種了10余年的谷子,合上眼睛撅鼻子一聞,他就知道谷子熟了幾成。
8月底的一個中午時分,剛剛過了七夕“乞巧節“,下過了一場小雨,天上的陽光漸烈,在馬廟鄉大程樓村的谷地里,金黃的谷穗都羞答答地低下了頭,路邊幾位從附近漁城趕來的準備收割谷子的農民似乎也嗅到了谷米的香氣,齊刷刷地等著開鐮。“離遠了搭眼一瞧,滿地里只見葉子不見谷子,說明谷穗長得壯實,都沉下去了;要是滿地里谷穗翹著尾巴露著頭,說明這地谷子長得不好。” 馬海波是馬廟鄉馬廟村村民,為了響應鄉里的號召,種出口感最好的谷米,他在今年種了10畝地的谷子,都是鄉里提供的種子,更是嚴格按照農大的幾位年輕專家提供的詳細“食譜”對地里的谷子進行悉心照料,種子需要多少,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施肥,用多少肥料,用什么配方的肥料,怎么用,都有專門的技術指導。
馬海波種的谷子叫“馬廟金谷”,是緡城縣馬廟鄉的傳統特產,據說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就被封為貢米。《緡城縣志》記載,馬廟金谷又名“齊頭占”,粒小飽滿,色澤金黃,性粘味香,僅產于緡城縣馬廟鄉的馬坡周邊,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米之首。今年,當地“馬廟金谷”種植面積約有數百畝,比往年差不多擴大了五倍左右。“馬坡周邊有稀少的褐土化潮土,屬于弱堿性土壤,而且本地日照充足,夏秋多雨,形成了金谷米色澤金黃、質粘味香的特點。”原馬廟鄉農技站長介紹說。古時馬坡的范圍大體就在大程樓村、馬廟村附近。
馬海波打小就愛喝小米粥,而喝了半輩子小米粥的他覺得大程樓村那幾十畝地種出的小米味口最地道。“這里種出來的小米熬成湯,最少能挑出三層米油皮,要是老品種‘清桿’,能挑七層皮。”馬海波說。因為口感好,附近的谷子根本不愁賣,“這里一斤谷子打出七兩小米,能賣到八九塊錢一斤”。
眼看谷穗一天比一天低,馬海波知道谷子馬上要熟了。“前天已經割了其他地塊的谷子,等下完這茬雨,只要老天爺敢給一兩天笑臉,我立馬把這十畝地的谷子收了。”為準確掐算谷子收獲時間,馬海波恨不得分分鐘都關注收聽廣播和電視上的天氣預報。七夕前后是牛郎織女相聚的日子,老天爺可憐這對苦命的夫妻,一年也只能相聚一次,就會這些日子里下雨可憐他們。七八月份,這幾天遍及魯西南大部的降雨是躲不過去了,只能盼著老天爺盡快賞臉,早早晴開天。
除了關注天氣,馬海波也沒閑著,一邊利用特意種在地里的高粱趕鳥,一邊掐著谷穗周圍的牛尾巴草。“牛尾巴草太多,軋出來的小米硌牙。”馬海波說。因為馬廟鎮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