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四城一島
清軍豪格部在全殲了明軍楊國柱、周元慶、劉邦域三部后,嚴格執行皇太極的命令,繞過松山城,冒著后路被斷的風險,在松山城與塔山城之間設立一個巨大的埋伏圈。
這里再簡單介紹一下錦州城和周邊三座最重要的衛星城:松山、杏山和塔山。
錦州城位于小凌河畔,前面也介紹過,錦州是遼東入關的咽喉要道,城池因地勢而建,城墻周圍七里又五百七十三步,闊三丈五尺,護城河池深一丈二尺,城頭上列裝各類火炮數十門,城內駐軍全部為祖家精銳,城內軍民也都為祖家的家眷,因此看上去眾志成城,只要城內還有余糧,就能守的下去。
問題是由于被長期圍困,城內的火藥和銃彈即將耗盡!
到時候城頭的大炮和士兵手里的三眼銃將會成為擺設,光憑借冷兵器廝殺,城內明軍沒有太大的戰斗信心,這對明軍的士氣和戰斗力都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多爾袞、濟爾哈朗在前期圍了祖大壽幾個月,各種手段都用盡了,始終討不得任何便宜,反而被祖大壽利用各種火器武器,殺傷了一定的將士。
如果不是皇太極前來,多爾袞的戰果是敗多勝少。
但是多爾袞也發現了錦州明軍的火力越來越弱的特點。
錦州城南五里有乳峰山,乳峰山的西南方向就是松山城,相對于周邊低地來說,松山城具備居高臨下之勢,而且水源充足,洪承疇將此地當作援軍的大本營,是很有道理的。洪承疇統率著七大總兵官在松山的城內、城外扎營十余里,聲勢浩大。
松山的西南面三十里外是杏山城,杏山城的防守地利就沒有那么好了,除了東面臨海一帶有坡度外,西面和北面幾乎是一馬平川之地,視野開闊。
洪承疇在此設置了杏山副將呂品奇帶兵6800人在此防守,對于這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悍將,洪承疇是非常信任的,才將自己的后路交給呂品奇來防守。
杏山城的主要作用就是掩護北面的松山城和南面十里外的筆架山,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
筆架山孤懸于大海之中,更準確的說法它是一座小島。
對于明軍將領來說,此時沒有水軍優勢的清軍對它是無可奈何的,它就是一座堅不可摧的要塞。
明軍在此地聚集了可供十四萬人馬所用三個月的糧草,被分為十二大堆,堆放在筆架山。
只是為了存放和領取糧草方便,由京城來的人才張若麒主張,明軍在筆架山與大陸之間修筑了一道400步長、2步寬的狹窄石堤。
這也是這座要塞唯一的缺憾,雖然方便了物資的進出,但是也給筆架山的防守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當然明軍并不是沒有防備,在橋頭堡的位置,按照地勢地利,修筑有堅固的防御要塞,命令關寧軍驍將王憲率兵兩千在此地駐守。
而且因為杏山城與筆架山的距離僅十里,如果清軍進攻筆架山要塞,那么杏山城內的明軍就可以在后方襲擊清軍大陣之后,清軍將會面臨腹背受敵的局面。
所以按照大明方面的理解,把軍糧物資放在筆架山也是很有道理的。
而筆架山的西北方、杏山城的西南面,就是地理位置重要的塔山,塔山的北、東面都是一馬平川,東南面就是大海,西北面全是山區,這里是錦州通向寧遠的咽喉地帶,從寧遠到錦州的必要關口,如果讓清軍得到塔山,那么錦州的后路陸路通道就將被基本堵死。
塔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明軍在塔山一帶匯聚了精兵一萬四千人,關寧軍的剩余精銳力量大都集中在此,以遼東巡撫丘民仰親自坐鎮,率領關寧軍驍將張韜、佟翼圣、張鑒、于永綬、吳永錄、周祜、竇濬、山永游擊秦鼎、戴罪京營參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