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
史可法其實并不認可這樣的風格,但是沒有辦法,因為被閹黨陷害致死的老師左光斗的影響,作為左光斗的關門弟子史可法,壓根就無法割裂和東林之間的關系,被推為“擁潞派”的代表人物。
擁潞派的其他代表人物還有呂大器、高弘圖和錢謙益,他們的主要特點就是道德品質基本較好或者看上去很好。
主要論點就是東林黨與現任福王的父親朱常洵關系惡劣,害怕福王登基后反攻倒算,因此主張擁立看上去與世無爭、工于詩書的潞王朱常淓。
朱常淓屬于明朝藩王里極為少見的知識分子,又對權利沒有過于執著的追求,因此被東林人視為罕見“賢王”,天生的“圣皇”之人。
其實朱常淓的最大特點就是“聽話”,但是為人怯懦毫無主見。
從他后面的一系列所作所為來看,清軍剛到杭州,還沒開打就主動率領軍民投降,怎么看都跟“賢王”差距甚遠。
所以擁潞派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自己集團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有他們這幫人留在朝廷,使得整個南明一開始的發展走向就歪了。
最終,還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馬士英率領主力部隊南下駐扎燕子磯,擁福派干將劉孔昭對著一直吵鬧不休的南京城中大臣說道:
“都給我閉嘴!今日無他,唯有擁立福王殿下!”
劉孔昭得到了南京其他勛貴的支持,擁潞派變得孤掌難鳴,除了道德方面的約束之外,他們沒有任何辦法。
擁潞派勝在人數眾多,但是如果對方強來,他們注定會失敗的。
只是那樣的話,整個朝廷政治就會陷入明面上的分裂。
此時擁潞派的首領史可法看不過去了,他不忍心國家政治陷入巨大的混亂當中,主動放下身段,表示愿意改為擁護福王朱由崧。
史可法的這種行為,在東林干將的眼中,被視為一種背叛。
但是正是由于史可法的帶頭顧全大局,關于誰來當皇帝的紛爭,表面上是暫時結束了。
崇禎十七年四月三十日
正是李自成逃離北京城的日子。
南京群臣拜謁了龍舟之中的朱由崧,先是搞了一個三辭三讓的把戲,讓朱由崧五月初三庚寅自大明門入大內,至武英殿行監國禮。
五月十五日
覺得監國不過癮的朱由崧,在一幫武將的再三勸說之下,終于心愿達成,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正式建立弘光政權,以次年為弘光元年。
(本章完)
明末之白衣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