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局長稍作停頓,繼續說:“首先,擔心他占據太多利益并非關鍵。作為精明商人,李總必然尋求最大效益。只要我們在談判中做足準備,確保合理回報。”
“其次,員工就業是重大關切。經了解,石城類似情況下,絕大多數工人保住了崗位,僅有少部分被淘汰。所以,我認為第二個擔憂同樣不應成為障礙。”
聽到這里,有位科長提問:“即使是少數人,也不能棄之不顧呀。”
“對,李華的觀點確實站得住腳。”一名中年男子,架著一副眼鏡,點頭贊同道:“我們必須考慮每一位工人的切身利益,承擔起社會責任。這位李文,我對他的背景相當了解。當初,他在接手老紡織車間時,不僅一位員工未裁,而且仍保持了其原有的管理模式。所以,我個人傾向于效仿這種成功模式來操作新紡紗工廠的兼并重組。”
會場上不少人也表示了贊同。
他們都一致認同老紡織車間的并購案堪稱典范。
然而,也不乏異議者。
有人指出,老紡織車間與新紡紗工廠在具體情況上存在差異。李文收購老紡織車間后,可以借助原有車間的空置場地快速建立新的時裝加工車間,這一便利對他是有直接利益的。
而且,接手老紡織車間所需的費用相對較少,風險可控。而新紡紗工廠的規模要龐大得多,購買該廠涉及龐大的前期投入。
若經營不善,這將是不可挽回的巨大經濟損失。“商人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天性。顯然,無利可圖且充滿不確定性的投資,不是他應該做出的選擇。”反對者繼續說道。
另一位代表則反駁稱,保持員工團隊并不一定阻礙盈利增長,因為他們一直表現得很出色!
但有人質疑:“業績如何才能評判他們的水平呢?眼前,不正是因一系列的質量危機讓廠方焦頭爛額嗎?”
對方進一步辯駁道:“出現質量問題是因為設備過于陳舊且無法得到及時維護。”
“設備更新換代理應在預期計劃之內,未能及時應對表明現有管理仍有不足之處。”
爭執愈演愈烈,“各位請冷靜。”最終,寧主任介入調解:“首先明確,我們當前需要確定的是究竟是否同意兼并重組,細節待日后商議解決。讓我們投票表決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
隨后,會議室里大多數人投了支持票。見此狀,寧主任宣布決議已成,并稱自己將會親自聯絡李文,探討具體事項。
翌日,李文收到了來自寧主任的來電通知。
他隨即趕往辦公樓,在指定會議室與寧主任及各相關人士見面。起初,寧主任希望同李文一對一交談,基于效率考量,他選擇了一次性召集所有關聯方共聚一堂。
經過簡短介紹之后,洽談正式啟動。
寧主任闡明立場:他們原則上贊成新紡紗工廠被李文接管,并已獲得上級批準。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操作才能既維護員工利益,又促進企業發展。
對此,李文早有所預見。他從手袋中取出事前準備好的方案文件復印件,逐一分發至在座眾人手中。這上面詳列了李文對本次并購的核心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獲得至少51%以上的控股權;需要銀行貸款支援;員工須參加競爭性上崗考核等關鍵點。
李文逐一闡釋這些條款的理由:“我提出的每一項請求都是為了確保這次合并能夠成功,而非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文章。當然,這同時也意味著需要承受更高層次的風險。除非我們愿意接受徹底的變化,否則工廠幾乎可以肯定將會走向崩潰。”
聽罷,現場陷入了短暫沉默。大家驚訝于條款內容之嚴厲。“李先生,您的條件對我們的考驗是否有些過分?”有人直言不諱。
“寧主任,請相信,我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