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吃完,姚倩帶著莊艷婷去了房間,說是給她聽好東西,劉瑤也被拉進去了。
和預想的差不多,姚倩所謂的好東西,就是新加坡華人歌手唱的靡靡之音。
這年代的人三觀太正了,整個社會都在教他們要為了集體,為組織,為人民,個人的需求和情緒被壓抑的厲害。
乍聽到這些情情愛愛的時候,莊艷婷老臉一下紅了,羞的,還說了姚倩幾句,讓她少聽這種不正經的東西。
然而,莊艷婷嘴上這么說,身體卻是老實的,壓根舍不得關。
收音機里正在播放的是60年代新加坡國寶級哭腔歌王唱的《曼莉》,這是國內著名民族音樂家于1939年創作的西北民謠,這首歌據說下鄉插隊的知青們很喜歡偷偷傳唱。
“我們的過去,我們的情義怎么能忘記,曼莉你怎么這樣忍心,靜靜的就離去,我很傷心,從今以后不能夠見到你,只有留下的往日情景,使我常回憶,曼莉,美麗的青山,美麗的綠水只有我和你……”
“好聽吧,這磁帶要10塊錢呢,死貴死貴的。”
現在的磁帶沒有翻錄的,這些磁帶都是姚倩從國外買回來的原版,可貴了,一盒10塊錢,頂普通工人將近大半個月工資了。
上次跟隨文物外交去新加坡巡展的時候,姚倩一共買了四盒磁帶。
除了這盒國語歌曲,還有三盒粵語歌曲。
“啥?10塊錢?這不是坑錢嗎,這歌不是咱國內的嗎,咋還要花錢買,這唱的還沒阿彥媽媽唱的好聽呢。”
莊艷婷吐槽。
江彥媽媽以前是唱粵劇出身的,唱、做、念、打都會,唱功特別好。
她除了會唱傳統戲曲,還會唱粵曲小調,這種民謠之類的對于她來說更是簡單的很。
這首《曼莉》是大西北那邊的民歌,江彥媽媽在的時候就流行了。
那會部隊的軍人可喜歡唱了,還經常有人慫恿江彥媽媽唱。
后來,下鄉插隊的知青們也喜歡傳唱。
莊艷婷也會哼幾句,就連江月華也喜歡哼。
是后來那十年開始后,這些歌才被禁止唱了。
明明是國內的東西,咋扭頭國外翻唱一下,就能賣錢了,還賣10塊錢,這也忒貴了。
“阿彥媽媽還會唱歌?”
姚倩還真不知道這事。
“當然會,阿彥媽媽以前可是大青衣,唱粵戲的,祖上進宮給太后唱過戲呢。”
莊艷婷說起宋愛萍也是一臉的崇拜。
“好厲害啊。”
姚倩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深知大青衣的含金量。
“真是時代變了,這國外的錢就是好賺啊,唱別人的歌竟然還能賣錢。”
莊艷婷嘖嘖稱奇。
國內90年代之前音樂著作權都是空白的。
這導致七八十年代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有港臺很多歌手都是翻唱國內的民謠歌曲。
有些講究一點的,則是拿國內的民謠曲子,重新填詞翻唱,然后刻錄成專輯賣錢。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這些歌曲即便到了幾十年后重新聽,依舊朗朗上口。
其實不光民謠,國內現在的樣板戲藝術價值也很高,集全國之力打造的,十年磨一戲。
這些樣板戲演員基本都是京劇出身,唱跳念打都很厲害,都是有真功夫在的。
后世為什么樣板戲不流行了,因為沒幾個演員能演。
“不是還有其他磁帶嗎,我再聽聽。”
雖然是翻唱的,但是有總比沒有好。
一盒磁帶放完,莊艷婷有點意猶未盡,又往里面塞了一盒。
這次放的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