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是外國人在技術上封鎖我們,沒想到今天我能反過來對他們說這樣的話。”周永航說起這段經歷時,聲音里充滿了驕傲與感慨,甚至眼中泛起了淚光。
作為一名與華夏航空工業共同成長起來的老工程師,他太渴望能夠見證這樣一個揚眉吐氣的日子了。
盡管運7-200A上仍有許多部件來自國外,甚至其基本研發也是基于國外模型,但現在它終于擁有了自主研發的關鍵技術。正如古語所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經過一番激動人心的通話后,周永航的心情漸漸平復。“老杜,等這次運7-200A成功完成首飛,我一定會上報給你們,特別是你的組員,申請表彰。”周永航誠懇地說。
杜亦熵聽出了好友的心思:“喲,這么積極想要表彰,是不是看上了我的組員啊?”
“別這么說嘛,”周永航笑道.“他是國家的人才,不是誰私人的財產。”
即便被點破意圖,周永航也不覺得不好意思:“而且你也快退二線了,這樣的年輕才俊應該來到前線鍛煉才是。”
但杜亦熵卻笑著反駁:“你這只老狐貍,我在千里之外都能聽到你心里的小算盤。不過這次你可能要失望了——他還只是個大三的組員,畢業還早著呢。
恐怕得等你退休后,才能見到他大展身手了。”
“大三?”周永航重新坐下,臉上帶著難以置信的表情.“你別開玩笑了,那些技術文件我都看過,里面的東西在本科階段根本不會涉及。”
“如果你不信,可以來京航看看。我在這事上騙你也沒啥好處。再說,真正的天才不會等到課堂上學到才開始行動。
每年都有不少組員在本科時就開始學習研究生研究,這只能說明他們確實天賦異稟。”杜亦熵解釋道。
盡管如此,杜亦熵明白周永航的感受。他自己初次接觸到許寧時,也是一次次感到驚訝不已。
“真大三?”聽出杜亦熵語氣中的認真,周永航嘆了口氣,惋惜地說:“那就沒辦法了,從現在到博士畢業還得好幾年呢,實在等不及了……”
其實,許寧被特許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消息還未廣為人知,因此周永航按常規流程計算了所需時間。
這時,杜亦熵突然轉換話題:“老周,你說得沒錯。這樣的天才需要通過實際項目的鍛煉才能真正成長。”
周永航頓時來了精神:“哦?你有什么打算?”
杜亦熵想了想,說:“我需要你的幫助。我打算讓他早點加入重要項目,但你們的新客機項目還不夠級別。”
周永航立刻明白了杜亦熵的意思:“難道你想要他……”
“你懂的,就別明說了。”杜亦熵打斷了他.“你就告訴我,這件事你愿不愿意幫忙?”
電話那端沉默了一會兒。
“說吧,你想讓我怎么幫你?”
華夏航空工業是個大家庭,雖然各個研究所間存在競爭,但作為資深人士的周永航并不會僅僅關注自己單位的利益。
于是,杜亦熵直截了當地提出了他的計劃:“不要等到新機翼首飛成功了。既然你們已經證實了主動顫振控制法有效,趕緊把它作為先進的案例,在整個行業內推廣開來。”
即便八三工程項目的重要性隨著時間推移而有所下降,但想要將一個本科生納入其中,并非杜亦熵一人之力所能輕易實現。
他必須證明這名本科生具備足夠的實力。
單憑一篇航空學報上的論文,對于這樣一個大型項目來說,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杜亦熵打算先通過603所將顫振主動控制的研究成果推廣開來。
這樣一來,作為這項創新的核心貢獻者,許寧的地位就會顯著提升。“沒